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推广。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最终没有达成有具体指标的约束性协议,但"低碳经济"这个词汇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思维,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要先行。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金融业将成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优化重要的推力和调节杠杆。金融业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本身需要新的发展。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
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相信给金融业一个支点,一定可以撬动低碳经济发展。
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可能一蹦而就,它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绿色金融"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所谓绿色金融,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加以考量,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讲,绿色金融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人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二是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
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可见,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3年6月,花旗银行(Citigroup)、巴克莱银行(Barclays)、荷兰银行(ABNAMRO)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WestLB)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分属7个国家)宣布实行"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简称EP),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与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
问题的一套自愿J性原则。"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某种程度上赤道银行"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领跑者。三年后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业务,近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势头十分迅速。
运用金融杠杆,推行"绿色金融"不仅是助力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顺应国际潮流,实现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绿色金融也从被动的社会责任层面,上升到了主动的可持续金融层面。金融机构应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金融限制的政策和制度,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企业流动的效果。金融对于环境问题的介入导致"绿色金融"的产生,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产生极大的制约效应和经济惩罚,从而带动起新一轮的"绿色革命"。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低碳产业,既包括传统
钢铁、
有色金属、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也包括多金硅、智能电网、碳存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是低碳能源,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
石化能源储量的逐渐枯竭,风能、太阳能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达到1,15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这些数字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达到将超过6千亿美元。
第三是发展低碳技术,包括传统部门也涉及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众多领域。
四是碳金融交易,预计全球碾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应该说以上四个方面的低碳经济为金融创造绿色提供了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