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国际性。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产物,应对气候变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全球时空一致性,或全球时空均一性。在全球任何地方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二是市场性或金融性。它是一种市场机制,是金融手段。将两个特点合起来,碳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市场机制或国际金融手段,通过建立国际统一的碳定价体系,以发挥其金融引导作用。基于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第六条的谈判结果,达成建立全球统一的自愿碳市场的初步共识。由于
碳配额事关国家发展的主权,特别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离不开一定程度的
碳排放,因此,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强制碳市场,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其次,国际民用
航空组织于2016年通过了国际航空碳抵消和
减排计划(CORSIA),该机制是基于民航业全球统一的强制减排市场,也是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该机制认可黄金标准、核证减排标准(VCS)、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气候行动储备协议(CAR)等自愿减排的
碳信用,即允许航空企业通过购买上述自愿减排产品抵消其碳排放。中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产生的碳应用,可以进入这个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当然,目前还有一些
政策问题需要解决。CORSIA机制在2021—2023年开启试点阶段,2024—2026年为第一阶段,可自愿参加,2027—2035为第二阶段,须强制参加,包括中国的规模化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全球统一的强制民航减排交易体系。2027—2035年,如果所有主要国家均参与CORSIA,该市场对全球碳信用的需求大约在25亿吨左右,这对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利好。
再次,国际金融界组织与人士正在构建国际统一的自愿碳市场供给标准,并推动扩大市场规模。自愿碳市场目前存在有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不统一,二是需求规模太小。因此,包括国际金融协会在内的国际金融界组织与人士,建立了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规模扩大工作组(TSVCM),一方面,建立统一的自愿碳市场标准,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诚信度的VER产品;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高透明度、高流动性的自愿减排市场,扩大市场需求,提高流动性,这对新能源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利好。
此外,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计划从2027年正式开始实施,向出口到欧盟的
钢铁、铝、
水泥等多种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强制征收关税。尽管目前欧洲深陷俄乌冲突,但其
碳交易价格仍然保持在80欧元/吨左右,甚至2022年上半年一度接近100欧元/吨。到欧盟征收碳关税时,碳交易价格肯定会高于现在的水平。即便按照目前的碳价格计算,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光伏组件基本上已没有任何利润。此外,美国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向其新能源和气候复苏产业终端补贴3690亿美元,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收益与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欧洲能源交易所(EE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新加坡Climate Impact X(CIX)、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
香港交易所(HKEX)都推出了面向全球的碳信用标准合约产品。这说明如果中国企业在海外拥有新能源资产,就可以通过开发碳资产在上述市场中交易,获得一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