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农耕新时代

2023-2-16 14:23 来源: 渭南日报

  农业废物再利用 循环之路通古今

  农耕文明告诉我们,土地是农作物和畜禽生长的载体,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衰竭。古代土壤科学包含了两种很有特色且相互联系的理论——土宜论和土脉论。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使一些原来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传统农业中,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中国传统农业是一个没有废物产生的系统。物质封闭循环,几乎所有的副产品都被循环利用,以弥补农田养分输出的损耗。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无废物生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这正是当今农业所需的生产方式。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依托现代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效化、资源化、精细化开发,支撑现代农业高产、高品质、高质量绿色循环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古今之间的传承,也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开启“碳汇”农耕新时代

  土壤既是地球最大的碳库,也是最大的碳源,承载地球超过60%的碳循环,碳的形态影响土壤和大气,有机碳和单质碳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而无机碳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气溶胶雾霾。在全球碳循环中,土壤碳库是森林和其他植被碳库的5倍,是大气碳库的3倍。土壤碳库中60%的碳以有机质的形式存在,对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产生重要影响。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明确指出,农业近90%的减排份额可通过土壤固碳减排实现。

  “碳汇”农业是指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和农作物的吸附作用达到生产、能源、环境、气候、社会和经济的统筹发展,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推动并加强“碳汇”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耕文明是一种关乎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传承农耕文化,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制度,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在保证国家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等许多地方大有可为,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块可以赖以生存的沃土,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摘编自科普中国《“碳汇”农耕新时代|绿色发展系列》)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