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铭:又要中国减碳又嫌中国高补贴,到底要怎样?

2023-3-3 16:12 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 冯玉铭

近期,欧盟推出了名为《绿色协议工业计划(Green Deal Industry Plan)》 的大型产业扶持计划。美国反华媒体“自由亚洲电台”(RFA)评论,此计划用于应对中国在清洁技术产品制造业中的“不公平”补贴行为。

根据法案内容,欧盟计划提供高达2700亿美元的资助用于支持欧洲“净零”技术研发和生产,这里提到的“净零技术”指的是可以使得欧盟实现生产和社会层面净零碳排放的技术。这些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池、风电机、热泵、太阳能、电解、以及笔者所直接从事的碳捕获等领域中。

在很多的报道中,该计划被描述为“欧盟对于美国提出3600亿美元《通胀削减法案》的反制措施”。这是因为美国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存在大量对欧洲不利的保护主义举措。

比如,美国要求未来电池生产所需要的重要物料必须在北美或者同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地区回收、开采和加工;此外,电池的组装和生产也必须在北美。很多欧洲观察家认为美国这样的举措,会迫使更多的欧洲企业为了美国市场和原料而离开欧洲,从而将欧洲置于竞争不利的位置上。

欧盟将净零时代转型视为其维持未来经济活力和兑现选民气候行动承诺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欧洲的政客和清洁生产从业者,确实认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粗暴践踏了WTO准则,因此他们发出了反对声音。

而“绿色工业计划”更多针对中国

目前有很多观察以此为依据判断美欧之间产生了重大不信任甚至矛盾冲突。而以笔者的观察和理解来看,欧盟的《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更多针对的是中国而非美国。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三。

第一,《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文本描述就将中国置于斗争对象的位置上。

《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整个计划可以简单概括为: 为了加大本土化的净零技术在欧洲的推广,执行简化的行政审批和规制,提速融资,培养职业技能,以及提升贸易和供应链韧性。这是我们在新闻上常见的浅层描述。

对比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净零技术补贴政策,中国的清洁技术补贴被指责为“不公平”和“扭曲市场”。法案截图

但在文本上,全文直接点名抨击中国的地方有两处,其中第一处出现在计划非常重要的第三页上。在该页上,美国、日本、印度对其本国的净零技术补贴政策(包括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是以一种非常正面的形式描述出来的。

欧盟以这些国家已有的产业补贴政策为理由,认为欧盟必须在补贴的道路上奋起直追。但是就在这些正面描述后,措辞的语气峰回路转,将中国单独列出作为一个声讨的典型。

在对中国的描述中,中国的2800亿美元补贴,虽然与美欧的水平相当,但是其同GDP的比例比欧盟此前长期以来的比值要大,因此欧盟方面认定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补贴并且扭曲了市场。

因此在法案的行文意味中,美国并不是刺激欧方推进该政策的始作俑者,相反,法案所援引的德语报告显示欧盟方面早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出很久之前就在酝酿针对中国的补贴采取反制措施。

第二处对中国的描述出现在文档第19页论述欧盟只在公平原则下实施开放政策。在此部分,中国是一个欧盟和盟友必须对付的对象,因为中国被作为“扭曲市场、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盗窃等非市场经济体的代表”而提出的。

法案表述:“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宣布投资超过2800亿美元(约2600亿欧元),欧盟及其和伙伴们必须采访更多举措来对抗这种不公平补贴和长期市场扭曲”。图源《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截图

笔者本人不是世界贸易方面的专家,因此以补贴对GDP的高低作为该国是否推动扭曲市场的说法,我无法从专业角度上给予驳斥或者支持,但是就直觉上而言这种指控很难成立。

从欧盟历来的作为来看,欧盟其实一直在气候产业政策上对补贴持有开放的态度。如果没有补贴这样的强力干预和指导政策,像德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能源更替计划(Energiewende),甚至欧盟引以为豪的碳交易市场都无从谈起。

此外,一些对中国毫无必要的丑化,与一些对美国近乎丧失国格和尊严的追捧,让中国人会觉得欧盟如此轻贱自己而鄙视中国非常不可理喻。但是美欧之间的一些互动,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受到欧盟目前的所作所为处于真正的动机和目的。

于是这里笔者引出认为该计划针对中国的第二个判断依据,就是我们已经能够从欧美之间的互动中观察到欧洲方面的行为动机。

欧洲的真正动机是以斗促和达成同美国的和解。欧洲决策者最终的目标是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因此,即便是中国与欧洲在这个美欧矛盾的窗口期有了一些合作意向,也随时都可能面临欧洲来自顶层政策的抛弃和背叛。

更可能的现实是,欧洲从一开始就不想反抗美国,即使是一些欧洲人士和企业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表达了关切并将压力传递给了欧盟的决策者们,即使是一些欧洲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反对美国的《通胀削减计划》。

究其原因,欧洲的精英们非常珍惜同拜登民主党政府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关系(虽然在中国观察者普遍看来,美国并没有平等地尊重欧洲)。

他们笃信美欧之间的各种分歧都是可以对话解决的家庭矛盾,怎么样牺牲眼前欧洲的利益,都要好过特朗普这样的人卷土重来。这种判断的体现之一就是美欧之间为了处理经贸上的分歧,早早建立了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这一对话和磋商机制。从这一委员会的人员对外界的表现来看,双方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是十分融洽的。

欧盟力争美国的政策豁免

同时,相比于特朗普时期在气候行动上的大倒退,欧方人士在思想上非常愿意有力地协助美国开展气候行动,即使是这一政策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它也要比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这样的举措要好。

加上俄乌冲突的影响,欧盟目前在地区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这导致了欧方会主动控制对美分歧的烈度,并将美欧在气候行动上实行一致步调作为在绿色产业政策的主要方针来执行。因此,面对《通胀削减计划》,欧盟从一开始就没有表现主动、坚定地捍卫多边经济秩序的决心。

相反,欧盟方面力争的是获得美国的《通胀削减计划》中的政策豁免。欧盟官员以墨西哥和加拿大为例,一直在通过外交和非政府途径试图争取美国将欧盟也列为《通胀削减计划》的豁免国家名单内,但没有成功。今年欧盟官员就《通胀削减计划》所表达出来的失望和愤怒,基本都是由于自己并没有被豁免,而不是美方的政策践踏了多边贸易规则。

微妙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对欧盟方面推出他们自己的欧盟版《通胀削减计划》表示了理解和欢迎。这一进步表明美方对于自己的保护主义路线坚定不移,对美国竞争力充满了高度自信。

事实上,美国确实一直牢牢掌握着局势的主动权。如果美国与中国竞争处于不利位置上时,美国随时可以拉拢欧洲共同对抗中国; 但当自己和欧洲之间存在矛盾时候又可以随时在欧洲身上动刀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个判断依据是,欧洲决策层对中国的情感疏离已经跃然纸上了。如此计划能够出台,已经表明不论欧盟内部如何激烈辩论,欧洲的精英层哪怕是象征性地表现出一点与中国的合作姿态来争取对美谈判优势都懒得去做。务实主义的考量难以窥见,说明感情已经是决策的一个最重要推动力。

在当今欧洲精英阶层内心深处,有一种情感上对美国的喜欢和依赖,以及对中国的鄙视和厌恶。这种情感上的距离无法通过中方主动付出努力而获得改善。

欧洲非常希望通过这个协议让美国看到,欧洲愿意坚定地同美国站在一起对抗中国,以及展现自己承受了损失也愿意维持“友谊”的义气。

笔者认为计划的出台表明,主张对美妥协逢迎的欧洲精英,仍然相当程度上主导欧洲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而就在最近,欧洲取悦美国所作出的努力似乎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宽慰的进展。

美国财长耶伦于印度G20会议上,似乎有意愿就电动汽车相关的领域向其亚洲和欧洲的盟友开放一部分生产和原料供应链。考虑到目前欧方对美国的心理定位,这一举动即便是成效上微乎其微,也大概率足以鼓励欧盟在今年将要发出的涉及气候、能源、环境产业的政策和法案上,延续这种对美妥协逢迎的行动路线。

美欧打压中国阻碍全球气候行动事业发展

纵然美欧目前在气候行动和净零产业促进上的调门很高,但是从气候科学的原理上看,他们的作为实际上是全球气候行动事业的负能量。目前世界各国在净零产业上的“补贴战”,尤其是美欧对中国的打压令每一个真心关注人类气候行动事业的人从心里感到悲观。

气候科学和气候经济学界,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来否定这种靠补贴大战和集团对抗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路线。

在气候经济学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去碳化的过程应该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投资来增加净零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供给,从而降低供给端的价格水平,以保障新技术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应用到各国的生产和生活中去,最终实现全球碳排放水平的降低。因此,补贴在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地位是为了压低供给端价格。

美欧目前纷纷推出的各自大规模净零技术补贴政策,配合其它针对中国的限制性措施,实际上已经远超过了其维持经济和能源非传统安全的必要,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在净零技术和供应链上构建壁垒来遏制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的发展。

以气候经济模型的观点来看,美欧的做法正在推动人类,走向气候变化未来五种情境中最黑暗的一个: 降低经济互通,鼓励保护主义,将国家安全和军事威慑置于国际协作和技术流通之上,从而导致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严重受阻,全球不平等加剧,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治理气候变化损害的成本均达到五种未来情景中的最大值。

这些结果在名为“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的气候经济理论体系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均有清晰的论述,是一个学界内的广泛共识。

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全球公民,包括那些活跃在东西方社会里的气候行动倡议者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语言被告知,究竟是谁在打着气候事业的噱头,走在了人类气候行动事业的对立面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