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减排
这种听起来似乎过于理想化的
排放权期货交易推出后,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特主导下,美国首次举行了二氧化硫排放量拍卖活动,当年美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800万吨迅速削减至900万吨。受此启发,山特开始积极推进排放权交易创新,不久之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宣布成立。
此后,交易所不仅推出了二氧化硫期货、氮化物的期货交易,还开发出再生能源信用证交易,包括风电、水电,总共加在一起有19种不同的期货现货产品。交易量从最初每天1千多手,发展到5千多手,截至2009年底,交易所总持仓量达16万手。
这是一种完全没有行政干预的减排创举。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美国奉行自愿加入原则,美国政府没有对企业制定任何强制性入会规定。出人意料的是,国际巨头们对于
市场化减排的方式极度认可,包括美国
电力、福特、摩托罗拉、IBM、杜邦、英特尔国际巨头等在内的会员数量也攀升至450余家。截至目前,交易所已经成为北美第一,也是全球第一个关于温室气体登记、减排及交易的商业金融机构,交易范围覆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推出后,取得的实际效果非常理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酸雨达到每年1800多万吨;20年之后,则下降到了90万吨。通过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的交易,给美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收益,尤其在医疗方面,因酸雨产生的肺病医疗开支每年节省130亿美元。
“中国现在每年制造270万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烧煤,排放到空气后即产生酸雨。如果现在中国也把二氧化硫排放从每年270万吨降至90万吨的话,我预测中国每年的医疗开支可减少1万亿美元,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美国。”
山特认为,其实中国在二氧化硫这个指标总量上早有控制,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大挑战是,如何使用一种市场化的交易的手段,让中国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国家强制要求的减排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排放权期货交易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