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亚太金融
论坛上,“低碳转型”“绿色金融”成为了热词。在“双碳”转型目标下,高碳行业进行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目前,高碳行业还存在技术工艺不完善、低碳产品生产成本高、低碳产品无利可图、低碳转型改造成本较高等
难题。有业内人士测算,未来30年我国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累计将达487万亿元。面对如此规模的投资需求,绿色金融是解题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尽快把所有高碳产业都纳入
碳交易市场中,这也将有助于加快推动低碳转型的进程。
缺乏资金是难题
高碳行业一般是指
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例如
建材、
钢铁、
造纸、
航空等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较大,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为显著。
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面临哪些
问题?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对
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一些低碳技术、工艺尚不成熟完善,导致低碳产品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较高,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不够强,导致不愿为低碳产品支付溢价,从而导致企业低碳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不佳,低碳产品无利可图,企业低碳转型意愿不强。
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则认为,目前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还面临着技术应用和替代成本较高、高碳行业人员认知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方法与低碳经济差别较大、高碳行业所处的传统行业市场机制的约束制约和相关
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此外,由于低碳转型升级改造成本较高,产业转型更需要金融机构支持,而目前金融机构力度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缺乏资金进行低碳转型升级。
“过去一些年,全球绿色金融增长迅速,纯绿色或接近纯绿的项目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但同时,高碳行业低碳化转型得到的支持似乎不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宇认为,高碳行业低碳化转型所涉及的规模更大领域更广,但难度也更大。如果得不到金融有效支持,很可能就会出现企业破产、员工失去工作、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投资需求近487万亿元
“在金融口径的测算方式下,结合当前的
碳中和背景,我国未来30年累计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人民币。”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介绍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继续强调了绿色金融支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规模也正在迅速增长。根据《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发行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有机构预测,未来中国绿色金融增长仍然迅速,至2031年规模将达到70万亿元。
“我国目前已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据马骏透露,我国绿色经济活动已占国内全部经济活动的10%左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2万亿元。
那么,金融又该如何更好地支持高碳行业进行低碳化转型?“银行和资本市场擅长于提供绿色金融支持,银行必须帮助现有的一些高碳企业转型,让它们能够更绿色、更好地来应对挑战。”渣打银行(
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伯内特表示,一方面需要对高碳行业进行明确定义,更好地识别哪些企业能够使用转型金融的资金降碳
减排,另一方面必须要有金融工具、融资结构来更好地适应需求。
“金融机构必须有好的框架、信息披露,必须要有标准和好的工具以及激励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所需的转型金融,让它们有动力来去碳化。”彼得·伯内特说。
金融之外的推动力
“虽然碳资产是无形资产,但目前全球公认碳资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底层资产,不管跨境还是在国内,陆续被金融机构认可。随着相关产品逐渐推出、逐渐成熟,相信通过金融工具能帮助需要能源转型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中国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海南国际碳
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崔宇认为,在金融之外,碳交易市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一年多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成为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
碳市场。截至今年3月17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6.2亿元。
“我国碳交易市场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为此,郭海飞建议,碳交易市场应尽快把所有高碳产业都纳入其中,同时应设置有利于激活碳交易的体制机制。“如果碳价高到一定程度,让需要买
碳配额的高碳企业觉得成本太高,不得不自己主动降碳,加大力度降碳,那么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进展将会大大加快。”
“如果要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要监管部门制定明确的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和行动路线图,根据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制定每年的碳排放、减排目标,最终分解为每家企业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和行动时间表,从而制定具体降碳减污措施和计划。企业也要高度重视降碳减污,制定科学清晰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行动路线图时间表,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依靠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工艺,落实企业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郭海飞从监管和企业的维度进一步分析称。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