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配额总量是如何设定的?
碳
市场配额总量设定包括基于总量(mass-based)和基于强度(rate-based)两种思路。
国际上大多数
碳市场普遍使用基于总量的碳市场,即直接设定
碳排放配额总量。有别于国际普遍方案,我国全国碳市场的配额设定方式是基于
碳强度的,通过设定单位产出的基准碳排放量,并根据实际产出对配额总量进行设定。
在这种基于强度的碳市场下,最终确定的配额总量与履约期内的生产活动及经济环境相关。在社会经济活动繁荣时将发放更多的配额,有助于降低
减排压力,控制生产成本;在经济活动放缓时将减少发放配额,降低碳市场失效的风险(张希良等,2021)。
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采用基于强度的总量设定方式能够更好的兼顾减排目标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强度控制作为主要
碳减排考核指标(例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基于强度的碳市场体系能够更好的与现行减排目标兼容(陈骁&张明,2022;张希良等,2021)。
很多国际碳市场还会明确配额总量的长期设定规则。欧盟以及美国的碳市场对配额总量的逐年递减量进行了明确规定。韩国碳市场也列出了当前履约期(2021-2025)5年中逐年的配额总数。
根据《2021-2022年度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在第二履约期中对各类别机组的碳排放基准值都将有所收紧。但目前,中国碳市场在较长期中的配额总量设置趋势尚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