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需求达峰之前,中国如何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又保障能源安全?美银证券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亚太地区基础材料与油气行业研究主管及亚太地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联席主管赵彦琳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能源转型要“多条腿走路”,煤炭仍发挥压舱石的作用。电池储能方面,增长空间大,但渗透率还不高,需从发电端和
政策端共同进行推动。
中国能源转型要多条腿走路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依以化石能源为主,大概占85%,其中煤炭占58%、原油占18%、天然气占8%、可再生能源占15%。考虑到中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及规模成本、技术应用、供应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赵彦琳认为,中国能源转型需要多条腿走路。
首先,中国短期内应发挥煤炭、天然气等传统
石化能源的支柱作用,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大规模发展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在实现二氧化碳
减排的同时确保能源的稳定供给。
其次,在支持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发电的同时,中国也应加强储能产业发展。储能将在
电力系统稳定性、峰值容量充足性和爬坡灵活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从传统能源来看,短期内煤炭会占一次性能源的50%以上,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原油在未来五年会保持平稳或小幅增长,但在2030年后,原油的总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天然气在未来10年仍会高速发展;在2040年后,天然气能否进一步高速发展则取决于CCUS技术的成本下降情况。赵彦琳预计,要达到
碳中和,如果不能实现CCUS技术大幅降本,那么2060年煤炭则不能在一次性能源中占比超过5%。
第四,新能源将在“十四五”期间高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预计将从“十三五”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0%。到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时,同时储能也将加速发展。
2025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或升至10%
在风光、储能、氢能及CCUS技术成熟和实现降本之前,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稳定供应的传统能源仍会发挥重要作用;中长期内,“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将形成,加之随着CCUS技术成本降低,中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会进一步提升。
尽管天然气仍会产生
碳排放,但国内天然气的成本仅为0.5-1元/立方米,目前自给率已达60%。赵彦琳认为,天然气将会是未来五年中国总能源结构中唯一增加份额的化石燃料;预计到2025年,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会升高至10%,2030-2040年间会达到15%的高点。
在储气库建设方面,当前中国储气库约为260亿方,仅占年均总消费的7%。“随着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管线、LNG码头、船只和储气库等都会是重要的发展设施,也是基建投资的重要一环。”赵彦琳说。
电池储能需从发电端普及
赵彦琳介绍,目前中国在储能领域与欧洲和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电池储能方面,中国多个省份已出台政策,要求新的风电、光伏项目配置储能;政策推动是未来几年储能领域发展的前提。然而,储能参与电力
市场的功能定位尚不明确,例如独立储能设备是否可以向电网供电、电网侧储能设备投资能否在未来的电价定价机制中予以考虑等
问题,仍影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目前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例如峰谷电价的问题。此外,储能项目建设需要一定标准规范,以完善体系化设计,确保储能系统如冷却、降温等的安全。
“从发电端、电网侧和用户侧来看,未来5到10年内,中国储能需从发电端普及。目前很多省份已有明确的配储量规定,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速为25%。”赵彦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