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广东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当前,广东正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打造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
事实上,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是近年来广东省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
市场建设。
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发展要求。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新能源产业是新世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工业新业态,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广阔。
新型储能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风口。
《指导意见》提出多项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的举措,分别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融合能源电子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发展氢储能等技术和开展储能前瞻技术研究。
在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优化锂电池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产业、提升储能控制芯片及产品供给能力、培育发展电解水制氢设备产业、前瞻布局多元化储能领域、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和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锂电池产业布局方面,《指导意见》中还提到将推动瑞庆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璞泰来、贝特瑞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锂电龙头企业投资项目。
而在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方面,《意见》指出将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推进定制化应用场景、推进虚拟电厂建设、鼓励充换电模式创新、探索氢储能等试点应用以及探索区域能源综合服务模式。
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近年来广东省的重点工作之一。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了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全球竞争力。2022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为约150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71万千瓦。
科创中国高丞乡创专业服务团团长孙文华告诉记者,储能产业涉及储能技术、储能材料、能源智慧管理、储能交易、储能数字化等一系列的产业链,而储能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环节,也是新兴产业,需要先进的储能技术支撑。广东要打造全球新型储能产业,是有发展可能和空间的。一方面,可借助现有的工业基础,推动新能源储能的区域交易。
各地布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
《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
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
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其中,要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事实上,今年以来,锂电池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也在纷纷落子广东,加速推进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融捷集团在广州南沙投资打造融捷南沙新能源智造及研发总部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聚焦新型储能和高端显示两大核心产业,以实现融捷集团在新型储能和高端显示产业的全链条布局,达产后年产值可超300亿元。
宁德时代拟由其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佛山市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投资不超过238亿元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包括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计划为4年。
而在惠州,亿纬锂能三十、三十一工厂项目建成投产,将主要生产动力电池,预计年产值超96亿元,可配套约18.4万台纯电动乘用车。
袁帅指出,“十四五”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能源节约、保障材料储能,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储能技术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破局关键,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杀手锏’。目前在国际上,没有储能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国内储能产品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依然迫在眉睫,坚持创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和发展韧性,是对中国储能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