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澎:碳中和目标明确,电力结构调整挑战重重

2023-4-3 10:17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李贝贝

  3月30日上午9:00-12:00,2023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期间,由中央级主流财经媒体《华夏时报》牵手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3华夏风光储产业创新大会暨风光储创新影响力榜单”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集百余家行业知名企业,针对原料端硅料价格、上下游建设扩张、大功率时代行业转型等热点话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新能源作为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能源转型背景之下,电力系统的更新升级也迈入新阶段。在此大环境下,电力系统如何更好优化电力配置,体系建设如何更好融合新能源电力发电特点?

  会上,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在“能源转型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机遇与挑战”演讲中指出,当前我国能源转型难度极大,应认识到中国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的艰巨。不过,在新能源转型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亦存在机遇。

  碳中和目标明确,电力结构调整挑战重重

  “中国提出碳中和,是不得不应战的一个局面。”在“能源转型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中,彭澎直言,这是内忧外困所推动的“破局之战”。

  “我们要解决能源的问题,还要实现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拥有新的投资方向,才能够吸引颇具信心的投资者。”彭澎认为,明确碳中和目标,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或者说“天人合一”。而我国提出碳中和可以吸收流动性、建立国内双循环、解决能源卡脖子、实现环境和发展统一。

  综合来看,碳中和的路径包括“少吃”“替代”和“中和”。具体而言,“少吃”意味着节能减少碳排放,同等产出的条件下使用更少的能源,节能仍有很大潜力;“替代”意味着替代减少碳排放,通过零碳能源替代碳基能源,主要是以光伏风电替代煤炭、石油;“中和”则是指碳捕捉吸收碳排放。无论如何,人类都会产生碳排放,需要相应的技术捕捉回来、封存等。

  当然,能源转型难度极大。目前在我国,化石能源仍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仅相隔30年、离完成碳达峰目标仅剩10年的时间,而“3060”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83886亿千瓦时,其中火电58531亿千瓦时,水电12020亿千瓦时,远超风电(6867亿千瓦时)、核电(4178亿千瓦时)及太阳能发电(2290亿千瓦时)。中国能源消费情况也显示,2022年,中国消耗总量54.1亿吨标煤,煤炭占比56.2%,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应认识到中国完成‘3060’目标任务较为艰巨,”彭澎打了个比方:“犹如高速开车换发动机。”彭澎认为,中国电力结构调整的关键就在“十四五”:“我们要在2025年扭转煤电发电上升的趋势,从2030年为后面能够有空间实现碳中和,如果没有中和这一步,就没有后面的关键步骤。”

  但电力结构调整挑战比较多,目前不仅缺电,气候变化对电力市场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2022年,水电就因高温发电量不及预期影响电价,导致损益电费。所谓“损益电费”,是指国家电网在省间现货市场高价采购的电量,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给居民、农业、电网代理购电等,产生的购销差价由省内工商业用户分担。比如,浙江2022年7月和8月的差额达到49.9亿和38.4亿,而安徽等地亦产生了类似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投入已经带来了电价的变化:2022年部分省份因对光伏储能系统的大量投入,其电价出现大幅调整,近年加速光伏发电的河北山东两省表现尤为明显。其中,河北南网的1kV以内代售电价在12:00——15:00执行谷段电价,国网山东会同山东电力交易中心规定,光伏出力最高的时段11:00-14:00基本被划为深谷时段,山东工商业中午深谷最低电价可能降至0.1元/度左右。彭澎认为,两个“光伏大省”的情况未来会陆续向其他省份传导。

  尽管强调“(降电价的)解决之道只有储能”,但彭澎也坦言,目前光伏储能市场还存在储能技术瓶颈、体制改革亟待推进、光伏储能系统成本不断上涨、特高压发挥作用有限、耗能压力导致城市服务的增长受到限制等现状。

  例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显示,特高压目前发挥作用仍然非常有限,未来西部大基地的外送能力堪忧。“我们认为需要研究更为系统、科学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尽量发掘中东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下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