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跨境碳关税即将落地,如何看待“碳关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2023-4-4 09:38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罗亦丹

  目前,距离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已经两年半。去年,欧盟宣布将逐步加征碳关税,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出海时需做好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企业的成本和经营模式将面临挑战。

  “双碳”将如何影响国内和国际上各个产业的发展?对此,1967年成立于德国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具有独特的全球化视野。近日,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许季刚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

  贝壳财经:欧盟的跨境碳关税即将落地,如何看待“碳关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许季刚:坦白说中国的一些企业试图去抗拒碳关税,但是最终我相信是抗拒不了的,因为同样的机制在航空领域已经实施多年,已经证明这没有什么不能实施的。企业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碳足迹,或者本质上切换自己的能量来源,在双碳时代是没有竞争力的。

  过去的竞争中并没有引入碳排放这一项成本,该成本因素未来将在高耗能的企业中体现并凸显,这将是一个非常重的成本,会把所有利润全部吃完,乃至亏损。所以,这些行业面对双碳时代受到的影响不是阵痛,而是行业的重新洗牌。

  面对碳关税的挑战,目前有一类企业觉得“大不了国外市场不做了”,另一类企业认为如果现在开始调整,虽然不见得能做到多么完美,但只要比主要竞争对手领先一步就存在优势。

  还有一类企业有着世界一流的底气,在零碳领域也要做世界一流。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是政策要求,还有市场需要的问题。现在都强调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其中E(环境)的部分相对其他二者更不容易做,如果一家企业真的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长期的世界领导者,就一定会关注低碳环保,而且一定不是被迫做。

  能源行业应该多元化应对双碳,不仅要进行产品组合调整、能源组合切换,还涉及很多节能技术、工艺的使用。有低碳的压力才有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只有双碳机制的保障,企业才有可能把高成本的技术真正应用下去,从商业逻辑上讲,企业要把碳本身当做生意来做,而不能只把它当做成本项看待。双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碳减排的实现,但从拉动就业等各方面角度来说,它也是一个新生市场,会涉及到大量服务、交易内容甚至金融衍生品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