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干旱事件频发,而发展迅速、预见期短、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文章指出,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干旱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可能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学界称之为“骤旱”(flash drought)。文章称,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会快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
碳汇功能、导致湖泊等地表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同时,骤旱通常发生得很快,给人类反应的时间很短,还可能引起热浪、山火、
电力短缺等灾难,触发复合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比如,2012年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特大骤旱,就曾造成3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袁星团队选取了1951-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显著加快,并存在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根据研究模型的预估结果,到2100年,在全球持续升温的影响下,次季节尺度干旱的爆发速度将进一步增加,缓旱向骤旱的转变将扩展至全球绝大多数陆地区域,且排放越高转变越显著。
文章称,全球范围内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与人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蒸散发异常和降水短缺异常显著加剧密切相关,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套模式可以准确地预测骤旱事件。“最需要的还是要深入认识骤旱的成因并寻找其可预报性来源,其次需要研发能够刻画骤旱快速爆发过程及其影响的高分辨率陆面-生态-水文过程模型,并结合气候预测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方法发展适用于骤旱的精细化监测预警技术,为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新常态提供更可靠的科学工具。”袁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