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为何如此引人注目?

2023-4-19 10:26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张冰

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会场内座无虚席,气候传播研究领域的大咖级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大家的眼光纷纷投向主席台。

在那里,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作为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的《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一书,即将举行发行仪式。

为什么一本书如此引人注目?它为何出版,其意义何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气候传播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书稿主编郑保卫教授回答了上述问题:“按照‘5+1’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这本书集纳了70多个典型案例,客观再现了发生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的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活的精彩故事。”

在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传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条。从书中70多个经典案例中慢慢读、细细品,让人读出了“集萃”之外的弦外之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责任、担当和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热土上,参与者们的故事值得去书写、传播和放大。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善于传播以至于被西方忽视和误解”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发力。一直以来,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和实干家。“然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不善传播,常常被西方社会忽视甚至误解。”郑保卫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塑造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气候传播叙事和话语体系?如何引导全社会形成共识,广泛参与,走好中国特色气候传播之路?

郑保卫告诉记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

他说,在国际上,要通过气候传播促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目标的落实。在国内,要通过气候传播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参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

基于上述背景,书中案例立足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出发,从“内促高质量发展、外树负责任形象”的战略高度,突出以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引领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如书中收入了我国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机构和智库平台——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案例,记录了该中心十多年来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为做好气候传播,推进气候治理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再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表达中国态度,展示中国行动,增进国际了解》这一案例,详细讲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的气候传播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传播对于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和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巨大作用。

智库机构也逐渐成为我国气候传播领域的重要主体。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在气候传播认知调查、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书中均有展现。

书中还首次披露了赵启正、杜祥琬以及宋英杰等社会知名人士低调务实从事气候传播的生动故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有力回应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别有用心的误解。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谁也无法袖手旁观”

《伏尔泰语录》有一句话很经典,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谁也无法袖手旁观。“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采用‘5+1’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以此涵盖气候变化的所有传播主体,就是要集全社会之力参与气候行动。”书稿副主编、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彬彬介绍说。

在政府案例中,书里从多地进行碳交易试点、打造海绵城市、矿山修复等方面展开讲述;在媒体案例中,既有党媒的身影,又记录了像《中国环境报》等主流专业媒体发挥优势,以专业化视角设置气候变化有关的环境议题,开展气候变化特色报道的责任担当。

这本书还囊括了金融、能源、汽车、家电、建筑等多个行业的气候传播成果和先进经验、理念。

在金融领域,《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破解环保难题》展现了中国建设银行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成果;在能源领域,国家电网展示了其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清洁转型的先进经验;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坚持绿色梦想、用科技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期待的案例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关乎人民群众食住行切身利益等领域的案例也皆有收录,包括格力智造绿家电、蒙牛布局绿色生态牧场、餐饮企业垃圾减量、万科打造绿色地产等。这些企业旨在积极培育公众低碳消费的生活模式,也将引领更多企业加入绿色低碳发展的圈子里来。

机构身影众多,也不乏个人的鲜活故事。书中一个个公众的生动案例,观照了普通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在当今中国,绿色低碳正成为新风尚,并融入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涓涓细流之中。

“聚焦低碳的创新实践传播案例,结成了累累硕果”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近年来,“双碳”话题常提常新,相关创新实践案例在我国比比皆是。

“我们收录了深圳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设计思路,希望能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深圳首先立法先行,确保交易试点的成功运行。二是因地制宜,立足总体于当地碳排放量不大、大型排放源较少的特点。三是有严谨的MRV(核查报告)体系。基于深圳的经验,国家发改委建立全国范围的MRV体系,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支撑。”书稿副主编、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红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再比如成都打造以“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模式。打造特色IP——熊猫碳碳和神鸟金叫唤,以IP条漫互动的形式普及生态多样性、减排常识等环保知识,构建线上平台,丰富开展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一些创新型互联网应用如微信小程序、手游等,也被作为新媒体形态应用于气候传播中。

一款“低碳军运”的微信小程序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火了。为打造“碳中和”赛事,武汉军运会碳中和行动工作小组开发一款“低碳军运”的微信小程序,其核心概念是“碳积分”,引导市民个人在出行、就餐、居住和购物的消费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获得碳积分,再将收集汇总的减排量尽数捐赠给军运会执委会,以抵消军运会办赛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实现“碳中和”。

低碳军运小程序借助“互联网+低碳”的运营思路,将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科学的方法学算法及趣味化的社交体验有机融合,真正将“口号”式的低碳宣传落实到了公众的低碳行为培育上,实现了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与、共享共赢的动态长效机制。

诸如此类的创新做法很多,不一而足。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案例众多,集萃成艳,读来受益!

当然,本书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于书名中的“鼓与呼”上,其意义在于要告诉读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奋斗之路上,需要有人呐喊,有人鼓劲,有人助力,让参与者振奋精神,抖落疲惫,积蓄力量,勇毅前行,大步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正如郑保卫教授所憧憬的,要让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