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终于于11月12日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势必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此
问题上,本应属于利益共同体。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想借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能源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经济增长,也想试图再次争夺全球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近日,中国政府在APEC会议期间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文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拟借APEC会议全球影响力表明中国在控制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将APEC蓝永久保持下去。
事实上,中国实现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治理难度越来越大。2011 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已接近七成。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编写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工业化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其消耗已经大大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供给,
碳足迹占中国生态足迹的54%,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赤字。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