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角色“被定位”困境
1.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指出——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角色“被定位”困境
根据2013年华沙气候会议决议授权,2015年联合国气候谈判巴黎会议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达成协议,并为达成协议规划路线图。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不仅在气候谈判中展现建设性姿态,国内也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
减排行动。尽管如此,由于经济、排放总量较大,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角色的界定。根据我国目前经济、人口、国际分工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经济总量将稳步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还需要约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此间人口仍将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定位在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前不会动摇。然而,一些国家无视我国的发展需求和历史
排放权益,忽视人均指标水平,仅以经济、排放、贸易等总量指标,渲染我国的大国责任,希望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我国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提供资金等义务。这种不顾发展权益、不切实际的定位与我国所坚持的发展中国家定位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分歧背后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巨大差异。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我国的定位与被定位的博弈还将持续,“公平”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产生不公平的解释。气候变化是历史排放导致的环境
问题、每个自然人排放权益均等应该是解释气候公平的原点,也是界定各国排放责任的起点。中国通过连续的五年规划的实施,实现了显著地减排成果。国际社会尊重中国的发展权益与自身定位,中国才能有能力、有条件为国际气候治理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