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全文发布

2014-11-22 21:3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应客观评价、科学认识和解读IPCC三个工作组核心结论


3.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指出——

应客观评价、科学认识和解读IPCC三个工作组核心结论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全面评估了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入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报告核心结论包括:(1)以更多的观测和研究证据印证了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1880~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85℃。近40年来,海洋上层已经变暖,其热含量增加了17×1022J。1971年以来全球冰川普遍出现退缩,近20年来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减少,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明显缩小。1901~2010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米。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上升。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别为391 ppm、1803 ppb和324 ppb,分别比工业化前高出40%、150%和20%,为近80万年来最高。(2)进一步确认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3)未来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全球气候系统进一步变暖。相对1986~2005年而言,预计2081~2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要在概率大于33%、大于50%和大于66%的条件下,到本世纪末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变暖限制2℃(与1861~1880年相比)以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累积排放的空间分别约为15700、12100和10000亿吨碳。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以气候风险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风险,并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强调通过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推动建立具有恢复力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报告核心结论包括:(1)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比如:受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的影响,全球许多地区的水文系统正在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已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数量、活动范围、习性及迁徙模式等发生了改变。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利有弊,但总体来看不利影响较之有利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暖导致某些区域与炎热有关的死亡率增加,而与寒冷有关的死亡率下降。(2)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更广泛的影响和风险。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水资源面临的风险加大,21世纪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由于气候变暖和其他压力,21世纪及之后,陆地和淡水物种都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一些生态系统如寒带北极苔原和亚马逊森林在21世纪将面临突变和不可逆变化的高风险。气候变化将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海岸系统和低洼地区遭受淹没、海岸洪水和海岸侵蚀等不利影响的风险将增加。气候变化将通过恶化已有的健康问题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很多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健康状况。对于大多数经济部门而言,2℃左右的升温可能造成全球年经济损失占其收入的0.2%〜2.0%。许多全球的风险集中出现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更多面临水资源短缺、食物安全和农业收入的风险。总体来讲,相对于工业化前温升1℃或2℃时,全球所遭受的风险处于中等至高风险水平,而温升超过4℃或更高将处于高或非常高的风险水平。(3)提出减少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基本途径,强调对于已经和即将发生的不利影响,适应的效果更为显著,但控制长期风险必须强化减缓。近期关于减缓和适应的选择将对整个21世纪的气候变化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聚焦2℃温控目标这一核心问题,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原则及概念框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和影响因素、减缓的目标与路径、行业部门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国际气候体制与国内及区域政策、气候融资等做了全面评估。报告核心结论包括:(1)强调经济和人口增长是驱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1970年以来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约占总历史累积排放的一半,最近十年是排放增长最多的十年。其中,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增长的主要来源。(2)实现2℃温控目标需要到本世纪末将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控制在10000亿吨左右。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相应的排放路径要求2030年全球排放量低于2010年水平,到2050年全球排放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40%~70%,并到2100年实现零排放。(3)强调全球2℃温控目标的实现需要大规模改革能源系统并重视土地使用,而二氧化碳移除技术将成为其中的关键技术。(4)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对现有投资模式进行改变。在适宜的投资环境下,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可以共同在减缓气候变化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指出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共同行动。尽管目前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存在多样化趋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仍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主渠道。(5)指出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将产生大量的协同效用,对气候政策的协同效应进行有效管理可更好的奠定采取减缓行动的基础,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皮书指出,IPCC评估报告为国际社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我们应客观评价、科学认识和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最新成果,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并充分借鉴和应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吸纳有益因素,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因此,一方面应瞄准国际前沿,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在IPCC科学结论的正确引导下,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风险,大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适应工作;科学认识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加速推动国内低碳发展工作。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