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全文发布

2014-11-22 21:3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应关注中国降水资源时空变化,从战略高度应对未来水安全


5.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指出——

应关注中国降水资源时空变化,从战略高度应对未来水安全

随着全球性资源危机的加剧,水资源从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正变成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水安全问题既是资源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水安全是指水资源其自然循环过程不受破坏或严重威胁,其水质水量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国家利益不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质污染等造成严重损失的状态。水安全体现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紧密联系,说明水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大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安全观。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资源。研究水安全战略问题,需要研究大气降水特点和变化。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6毫米,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比全球平均年降水量(813毫米)少23%,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827毫米)少24%。从降水资源总量来看,全国陆地年平均降水资源总量约为6万亿m3,在世界上属于降水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降水资源量约为4343 m3/人,仅为全球人均降水资源量的28%,为亚洲的68%,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巴西等国。

从空间上看,我国降水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差异巨大,北方地区降水资源较为贫乏,南方地区降水资源相对丰富。降水最多的地区(广西东兴县)是降水最少地区(新疆托克逊县)的350倍。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占全年的45~65%,各地最大最小月降水量相差比较悬殊。全国平均最大月降水量(7月)是最小月降水量(12月)的11.4倍,而北京则相差达到80倍,大大高于巴黎(最多降水月份仅是最少月份降水的1.4倍)、伦敦(1.8倍)、纽约(1.7倍)。同时,受气温高低、水汽多寡及季风强弱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降水具有年际波动的特点。中国降水最多的年份为199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3毫米,是降水最少年份2011年(556毫米)的1.3倍,明显高于全球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比值(1.05倍)。

50余年来,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华北、西南降水呈减少趋势,东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呈增多趋势。西部地区降水约增加15%~50%;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华南地区降水约增加5%~10%;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约减少10%~30%。此外,夏季我国主雨带位置出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上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多雨;上世纪90年代,雨带南移;2000-2008年,雨带北移到淮河;2009年以来,雨带进一步北移,淮河和华南进入少雨期,华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年暴雨日数和暴雨站数都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局地突发性大暴雨事件明显增多。而有些地区持续无雨或少雨日数变多,局地阶段性严重干旱发生频次增加。监测显示,中国的干旱范围已经由传统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向湿润地区扩展。干旱范围由东北、华北、西南3个主要干旱区,演化为自西南向东北的一个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带。华北南部干旱半干旱区有一个明显的向南扩展趋势,东北中部半干旱分界线的位置也有向东扩展的趋势。预估结果表明,未来10年中国降水量总体略有增加,降水增加较多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资源量,可缓解生产生活用水压力,有助于北方江河径流和湖泊及水库蓄水量的增加,也可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认识到,降水的增加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也不能改变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总体局面。同时,雨带北抬,南方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引起的干旱、高温、热浪,会增大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量,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水资源的紧缺。

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旱涝形势日益复杂,区域特征更加明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因此未来中国水安全问题将会日益严峻,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应对。

一是加强研究中国降水资源的时空格局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引起水质和水量的改变,会导致自然生态和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可获得性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在气候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的可供性,允许的水消耗和可持续性。

二是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旱涝灾害,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应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气候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需改进全国水资源布局和规划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方面,国家应对气象灾害战略应从灾害的被动防御尽快转变到灾害风险的主动管理上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化。通过普及气象灾害风险知识,加强政府与民众在重大气象灾害中的沟通和协调,提升政府的信誉,增强社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

气象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需进一步开展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区划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中,通过指导农业、水电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主动避开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或者是通过提醒制定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措施,承担政府风险管理的相应职能,有效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