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三,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的影响。
朱勤等用自上而下模型对我国1980年-2007年碳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4]。魏一鸣还对1992年-1997年和1997-2002年两个时期,人均消费、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大小进行了分析,人均消费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64.68%和65.84%;人口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15.97%和21.16%;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占第三位,分别为8.71%和13%[18]。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虽然目前国内已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消费模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碳排放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成为今后气候变化与低碳社会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首先,关于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等
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显著,而且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从中观或微观的尺度来开展。第二,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对居民生活的间接能源及排放开展研究。第三,未来的研究数据来源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继续完善已有的统计数据;二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实地调查的力度,了解更加真实而又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问题。目前关于中国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测算主要有两种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实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混合式的方式,只是测量层次不同而已。但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并辅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未来的测算将以自下而上为主并辅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如将更多地采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但这种方式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分析法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分析模型。
第三,我国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的趋势和特征。从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趋势来看,未来将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从特征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小。如何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融合低碳发展的理念与举措,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者及决策者们深入探讨和付诸实践的重要议题。而城乡居民不同阶层内部排放的差异呈增大趋势,尤其是最高收入阶层和最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如何通过集体的制度性约束,一方面保持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能与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碳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抑制高收入阶层家庭消费所导致的奢侈型消费,将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第四,关于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问题。从上述研究来看,目前越来越强调城市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一是目前关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在经济学和人口学层面,还很少涉及到社会文化层面。二是目前有的研究把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混在一起,难以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角度来挖掘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WMO.2008.WMOGreenhouseGasBulletin,http://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press_releases/pr_833_en.html.2007.
[2]曲建升.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ShuiBinetc.TotalEnergyUseandRelatedCO2EmissionsofAmericanHouseholdConsumption,1997-2007,2010ACEEESummerStudyon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
[4]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2):72-76.
[5]叶红,潘玲阳,陈峰,等.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厦门岛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14):3802-3811.
[6]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6):890-895.
[7]张咪咪.中国农村居民生活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统计教育,2010,(12):35-40.
[8]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37-40.
[9]王妍,石敏俊.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J].资源科学,2009,(12):2093-2100.
[10]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3):429-434
[11]杨选梅,葛幼松,曾红鹰.基于个体消费行为的家庭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35—40.
[12]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
交通CO2排放及
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747-752.
[13]冯蕊,朱坦,陈胜男,等.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费CO2排放估算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1,(1):163-169.
[14]刘晶茹,王茹松,杨建新.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家庭消费生态影响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2):15-17.
[15]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25-29.
[(6]刘晶茹,GlenP.Peters,王如松,等.综合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在可持续消费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12):5331-5336.
[17]Yi-MingWei,Lan-CuiLiu,YingFan,etal.TheImpactofLifestyleonEnergyUseandCO2Emission:AnEmpiricalAnalysisofChina’sResidents[J].EnergyPolicy,2007,(35):247-257.
[18]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9]智静,高吉喜.生活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C].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ICRS2010)Volume3:625-629.
[20]陈家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5):68-78
[21]张馨,牛叔文,赵春升,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9):65-75.
[22]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48-58.
[23]吴开亚,王文秀,朱勤.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趋势的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161—167.
[24]SiqiZheng,RuiWang,EdwardL.GlaeserandMatthewE.Kahn.TheGreennessofChina:HouseholdCarbonEmissionsandUrbanDevelopment.NBERWorkingPaper15621.http://www.nber.org/papers/w15621.
[25]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4):41-54.
[26]霍燚,郑思齐,杨赞.低碳生活的特征探索——基于2009年北京市“家庭能源消耗与居住环境”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2010,(1):56-84.
[27]张英杰,霍燚.城市增长与生活碳排放的理论研究[J].城市观察,2010,(2):69-79.
[28]JiayingChenet.AnEmpiricalAnalysisofCarbonEmissionintheHouseholdComsumptionPeakPeriodinChina[J].Society,2011,(3):1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