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市场化节能减排更具现实意义?

2014-11-24 13:3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雾霾倒逼我国节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型,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能源环境代价。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而且具有刚性,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仍是能源的战略重点。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能源浪费。因此,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十一五”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能源强度、碳强度目标,以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这些目标对公众而言比较抽象,对地方政府而言,受保障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完成节能指标常常不理想,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目标比较明确,能源强度和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相对模糊。“十二五”期间,政府关闭落后产能等行政措施的操作空间大大减小了,如何完成能源强度、碳强度目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能更为抽象和模糊。

       然而,2012年以来的大面积雾霾,使得节能减排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和更具有可监控性。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迫使政府将治理作为工作和政策的重点。雾霾的确给节能减排造成了巨大压力,然而换个角度来说,又直接推动了节能减排,增加了公众的环境支付意愿,有益于加快节能减排。对各级政府而言,面对公众对治理污染的诉求,治霾治理将成为比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等考核目标更为直接和具体的节能减排任务。可以说,雾霾治理成为了政府最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

       雾霾治理将通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行政手段,以及提高能源成本的市场手段,来减少煤炭消费、大规模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一直以来,由于资源禀赋和能源成本问题,我国集中地采用高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即使能源利用效率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仍旧导致了较高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而雾霾治理提出的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的目标将会对碳强度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有比较大的节能空间。简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一定会使能源消费总量减少,如果能源价格不变,因节能而获得的产品成本或能源服务成本的下降,会引起能源需求的反弹,即低价政策导致“过度”消费。只有通过相应提高能源成本(能源价格改革)的长效机制,才是长期促进节能和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手段。能源价格上升会使需求减少,如果能源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变得更贵,生产者会寻求替代或选择能效更高的技术,从而促使能源强度下降。雾霾治理对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成本的要求,将会对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因此,雾霾治理可以成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动力。

       雾霾治理使节能减排的措施更加具体化了。一方面,中央政府提出的雾霾治理措施中对东部发达地区的能源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设立了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在雾霾较为严重的省份,如京津冀地区,地方政府也将节能减排措施具体化。例如北京市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的通知中,要求2016年北京市停用全部燃煤发电机组,给出了84条量化的重点任务,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及第一负责人。河北省在去年颁布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现有工业企业的燃煤设施全部改用天然气或由周边电厂供汽供电,基本完成燃煤锅炉、窑炉、自备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天津市政府在今年提出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排放总量倍量替代。不再审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