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市场化节能减排更具现实意义?

2014-11-24 13:3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浅谈我国节能减排的挑战
       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雾霾)已经不能容忍。由于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节能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首先需要有科学的能源战略与规划。可以说中国能源和环境处于相对失控的状态,这不是说能源行业一片混乱,而是说能源战略与规划无法扭转过快的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大趋势。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意味着节能可以减排。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能源与环境相关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以及相应的减排量化指标。地方政府宏观上对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给予了必要的重视,但是如何具体节能,却是说得多做得少。但是,节能的困难不能低估,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减少能源消费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倡导的许多降低能源强度的措施都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去实施和见到效果。

        除了理解节能的必要性和困难性,还需要认识节能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努力。“十一五”规划期间,地方政府勉强完成了年均4%的速度降低能耗。然而,经过了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传统工业的现代化,“上大压下”空间很小。与之前的发展阶段相比,今后降低能耗更加困难。因此节能需要大战略,包括增长方式和增长目标。以目前的能源情况来看,中国需要寻找适合国情的能源消耗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能源市场革命和消费革命的内涵,相应地,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需要重大修改。

        虽然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五年规划期间通过调整GDP增长结构实现比较困难,但如果出于更为长期的考虑,调整GDP增长结构则是大幅度降低GDP能耗的必由之路。从比较优势角度看,中国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耗能产业。比如说发展服务行业,这与学界中国经济增长应从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的呼声一致,但是,服务行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相关,居民过高的储蓄率(超过40%)在某种意义上是强迫性的,对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住房教育医疗费用高不可及,不储蓄如何应付?因此,社会安全保障也是调整增长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源价格对单位GDP能耗有两方面影响:一是产出效应,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能源价格上升会使需求减少。二是替代效应,如果能源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变得更贵,生产者会寻求替代或选择能效更高的技术,从而促使能源强度下降。因此提高能源价格是抑制高耗能产业、促进节能和降低能源强度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能源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因此能源价格非常敏感,既影响经济发展也影响社会和谐。政府能源价格问题上常常左右而顾之,举棋不定,从而影响能源价格改革进程和进度,在低能源价格政策和能源市场缺位的情况下,节能措施效果会被打折扣。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