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蓬勃向前,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可持续金融,实现良性发展?记者近期就此
问题专访了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董事会秘书俞敏华。
问:在明晟最新ESG评级结果中,上海农商银行在“金融可获得性”议题上的得分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点在开展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俞敏华:可获得性其实就是普惠金融的出发点,农商行从出生那一天起,普惠就是天然的基因。结合金融可获得性,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客群覆盖率广。上海农商银行有近34万对公客户,占上海全部工商注册主体的比例超过10%,覆盖的公司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微企业,还有很多微型
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服务的零售客户数占上海常住人口80%,服务的老年客群人数达到400万,同样占到上海全部老年群体的80%;此外,我们服务的工会会员有580万人,占上海市总工会注册的工会会员超过80%。
第二,渠道覆盖率高。上海农商银行网点覆盖全市108个街镇中的106个,有270多个网点在外环郊区,占比76%。这个覆盖度不仅包括网点,还包括社区服务点,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打造了391个社区金融服务站——“心家园”服务站。
第三,普惠市占率高。2022年末上海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644亿元,市场份额约占全市1/3,多年保持上海“三农”服务区域市场领先地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641亿元,市场份额居全市第5位;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712亿元,市场份额排名全市第二,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授信金额、授信户数、贷款余额及户数均位列同业第一;零售金融资产(AUM)总量达6967亿元。
问:中小金融机构怎么发挥自身优势去参与可持续金融建设?
俞敏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落脚,如果坚持不了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就很难开展。具体来看,比如在三农领域,上海的三农业务一定是要打造都市型的,从种业、种植、孵化、
运输、销售的整条产业链市场很大,同时这也是农户最需要的,未来三年,我们准备复制当前的农业产业链,打造上百亿规模的农业产业链金融。
同时,在科创金融方面,已经成长起来的大的科创企业,金融可获得程度更高,大行也都能够满足,而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恰恰是从0到1、从0到10的这些科创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更迫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来服务科创企业,通过更早对接,解决早期孵化企业的融资痛点。
此外,在社区服务点方面,也不仅仅是做金融服务,可以利用银行本身的资源,搭建平台,引入
第三方机构,把居民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社会、公益、生活、消费、住房、物业等资源带到他们身边,以金融服务切入,通过商业银行+政府、社区+居民共同搭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您觉得农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当务之急是什么?
俞敏华:从我们的感受来说,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把绿色评价模型建立起来。现在其实有一些标准,但没有做到全市场统一,我们也在跟人民银行共同来探讨最终的绿色金融评价模型。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评价模型,很多我们自己认为的“绿色”实际不一定是“绿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最初天然地认为上海农商银行是绿色金融,因为大家看到农业都是绿色的。后来随着逐步深入研究,知道了很多农业恰恰是非绿色的。
其次,金融机构除了推出绿色金融产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做绿色金融转型之外,还要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理念的转变,帮助他们建立
碳排放标准和模型、搭建评价体系等,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我觉得这很重要。
第三,碳排放的交易市场活跃度要提升,“绿色”最后要落地,形成结果,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碳排放。上海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我们也做了尝试,将
碳指标作为质押,进行融资尝试,但整个市场活跃度不算高。我认为还是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
碳交易活跃,进而推动整个绿色金融的发展。
问:在
政策赋能方面,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有什么优势?能享受到哪些便利条件?
俞敏华:目前中小银行在这方面的优势政策不明显,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工具政策,主要考虑的还是大行、股份制银行。当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扶持政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财政局也在帮我们争取。从监管角度来说,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政策,比如再贷款再贴现的利率补贴,是从全国范围来考虑,对于地方的考虑相对不会那么全面,我们也通过地方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政策赋予地方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