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若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到206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增加至现在的三倍

2023-6-19 09:42 来源: 能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 张洵洋 韩沁珂

当前,全球塑料产量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3亿吨,其中能被回收利用的塑料不足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切断根源—全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创造一个循环经济》中提出,若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到206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增加至现在的三倍,如果各国政府和企业能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的政策市场转型,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塑料经济体系,则有望在2040年前减少80%的塑料污染。

当前,塑料污染治理已成为国际热点议题,全球性减塑、禁塑行动箭在弦上。与此同时,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提升,作为“高排放”行业——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塑料行业碳减排也需被提上议事日程。

塑料公约谈判取得新进展,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进程加速

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期间,193个成员国通过了《终结塑料污染:争取制定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书》(第5/14号决议),决定在2024年前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下简称“塑料公约”),以终结塑料污染。

在刚刚结束的塑料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二届会议(INC-2)期间,来自16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及社会组织和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等1000余名参会人员共同探讨了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大会就塑料公约的议事规则进行了长达两天的争论,同时对文书中包括核心义务、控制措施、自愿办法、执行措施和执行手段等在内的实质性内容进行了各自的立场表达,并最终决定拟定一份“零草案”协议(Zero Draft)。“零草案”即初步拟定的文件或协议草案,通常被视为进一步谈判和磋商的基础。该草案将于今年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会议(INC-3)上进行讨论。

在此次会议举办的前两天,各方参会代表因无法对议事规则草案中的第38.1条达成一致,会议进程一度停滞。第38.1条提出:“委员会应尽力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定。如果已经尽力谋求协商一致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则作为最后办法,以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成员代表的三分之二多数票作出决定。”沙特、印度、巴西、中国等国家认为应以协商一致作为意见通过的唯一方式,挪威等国家及欧盟则认为此条可以作为临时规则在此次会议使用。最终,参会代表决定暂时搁置对38.1条的讨论,留在闭会期间进行讨论。

在实质性内容讨论中,各国参会代表也表达了各自的立场与建议。以欧盟、卢旺达、毛里求斯等为代表的“高雄心联盟”呼吁塑料污染的源头治理,主张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原料聚合物的生产和消费, 并在塑料生产环节建立报告和标签机制;还有一些国家的代表认为应该把治理重点放在末端废弃物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强调塑料泄露污染的管控,并提出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国情和发展程度;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联盟呼吁在文书中加入被禁止的有害和不必要的聚合物和化学品列表,并定期更新;美国和沙特等石油出口大国的立场则趋于保守,因为塑料公约对石化产业链的影响或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国家。

会议也讨论了为达成目标和核心义务的实施举措,包括国家行动计划、资金支持、能力建设、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参会代表认为,国家行动计划需要考虑各国国情,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采取量身定制的方法。同时,参会代表也认为应建立一个资金机制框架,例如建立专项基金,或在现有全球环境基金下设定针对塑料污染的融资渠道等。除此之外,考虑到保障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所需的能力建设对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尤为重要,制定由国家主导的能力建设方案得到参会代表一致支持。

全球塑料危机不仅关乎生态环境污染,也与能源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塑料公约的制定表示国际社会已经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这一全球性公约也面临着来自各国权益优先级不同的挑战。因此,达成一项透明、公平且有力的全球公约迫在眉睫。

超70个国家出台禁塑或限塑政策

事实上,在塑料公约谈判开始前,全球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行动,限用或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源头治理方面,欧盟决定从2021年7月开始,禁止使用非塑料材质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塑料盘、餐具、吸管等,可降解塑料也在禁止使用的范围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2022年通过专项法案,旨在将一次性包装和包含一次性塑料的食物器具的污染责任从消费者转移到塑料生产者。该项法案同时要求,到2027年加州塑料包装数量减少10%,到2030年减少20%,到2032年减少25%。非洲55个国家中已有34个通过或开始实施了涉及限制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法律法规,其中16个国家提出禁止一次性塑料袋。

在末端管理方面,日本于2019年出台《塑料资源循环战略》,以减少、重复利用、回收(3R)原则为指导,尽力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塑料产品的回收利用率。

近年来,中国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也在密集出台。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提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将源头减量政策扩展到塑料微珠添加、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淘汰等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方面。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时增加了控制塑料污染的内容。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

塑料相关的能源消耗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容忽视

近几十年来,塑料因其轻质、耐用、好用等特点,成为石油化工产品最大的需求方。作为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全球塑料生产原料的99%来自化石能源,塑料工业年石油消耗量占到全球石油消耗量的8%—9%。随着交通部门对化石燃料需求的持续下降,塑料将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据UNEP预测,按现在的增速发展,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将会消耗全球石油供应总量的20%,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将用于一次塑料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年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8%,表观消费量约1.3亿吨。其中,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比近四成。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从制造到废弃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2年。

在中国,初级形态塑料的原料是以乙烯和丙烯为主的基础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大多由化石能源炼化而成。当前,中国约82%的“三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丁二烯)产品产自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中国每生产1吨石油基“三烯三苯”需消耗石油资源约1.6吨,其中,约38%的石油消耗在原油运输、装置能耗、产品转移及原料损失上。中国每生产1吨初级形态的通用塑料平均需消耗石油资源约0.9吨。

在“降油增化”的背景下,塑料原料的产能扩张将进一步增加其在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控制塑料生产和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

在塑料生产、消费和处置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国际环境法研究中心(CIEL)的研究显示,到2050年,塑料行业产生的碳排放或将占到全球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需碳预算的10%—13%,在未来数十年间,因生产塑料产生的碳排放将增加近400%。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在《中国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对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和塑料行业碳排放量的量化分析显示,生产和末端处理是塑料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其中,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又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和化学工序的排放。不同塑料制品的单位碳排放强度因生产原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和树脂)、末端处置方式(焚烧、填埋、堆放)和能源效率不同而有所差别。

据测算,煤制塑料的碳排放量最多,其次为石油制塑料和天然气制塑料。考虑到中国超八成的塑料制品以石油为原料,研究估算认为,通过焚烧进行处置的石油基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约为5.2吨二氧化碳当量/吨塑料,包括原材料生产、电力生产、精炼、裂解、聚合等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为2.5吨二氧化碳当量/吨塑料,焚烧处置的碳排放量2.7吨二氧化碳当量/吨塑料。由此推算,2020年中国塑料相关的碳排放总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数字到2030年、2050年将分别增长至7.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1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另据清华大学的研究,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塑料相关碳排放量将占到中国1.5摄氏度温控目标碳排放预算的4%、6%和88%。

强化源头减量,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行业碳达峰

塑料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塑料污染治理难、塑料行业减排难的根源在于商业模式、垃圾管理和包装管理机制以及不够绿色的消费和行为习惯等。源头减量是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行业碳减排的关键,也是目前解决塑料问题的短板。

为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行业碳减排,多家机构的研究都给出了系统性治理路径。

UNEP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提出了减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与市场转型相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快重复利用、回收利用、调整定位和多样化的方案,实现循环经济所需要的市场转变,同时实现塑料的可循环。

“重复利用”包括重复使用可再装水瓶、可重复使用袋、押金退还计划、包装回收计划等,促进可重复利用和可再装产品的市场;“回收利用”指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改进废物分类、改进废物收集系统等,通过将在经济上具备可回收的塑料比重从21%提高到50%。据预测,到2040年,这两项措施预计可以减少约50%的塑料污染。“调整定位与多样化”指使用诸如纸张、可堆肥材料、回收塑料等替代材料制成的产品取代塑料包装纸、小样和外卖打包盒等,该措施预计将减少17%的塑料污染。

除了从消费端促进循环使用来减少塑料污染,在供应端逐步减少甚至淘汰某些初级塑料原料(聚合物)的生产也可以避免塑料的过度使用。在INC-2上,一部分国家代表提出了设定全球塑料减量生产目标的呼吁,也有一部分国家代表提出通过设置国家自主承诺来实现减产。只有通过塑料行业上下游联动,将塑料生产总量减少到可持续的水平,并用回收塑料填补需求空缺,才可以真正有效治理塑料污染,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同时减少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研究报告》也提出了源头减量、生产过程强化、禁止塑料焚烧、使用负碳技术相结合的塑料行业减排路径。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塑料行业有望在2028年前实现碳达峰,峰值为6.47亿吨,到2060年有望实现碳中和,其中源头减量是最重要的措施,预计减碳比例将超过60%。

研究提出,2020 年到2030 年间,中国塑料行业减排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于一次性塑料减量的总体路线的规划设计以及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加强塑料重复使用与回收机制,同时优化石化行业产能结构。其中,一次性塑料减量的总体路线包括建设直接减量、间接减量、隐性减量的协同减量机制;建立预防性“禁限塑”清单,消除非必要和可替代的一次性塑料消费;加强绿色包装设计,减量与回收落实并重;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循环和共享服务等。

在2030至2040年间,中国在持续推进塑料源头减量的同时,也需要通过设立初级塑料总量控制目标,强化生产环节能效提升,提高绿电和绿色原料的使用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塑料消费和塑料行业碳排放,力争在2040年完全淘汰一次性塑料,降低耐用塑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推动初级形态塑料需求在2030—2035年间达峰。此后,限制和禁止塑料焚烧、增加负碳技术应用等措施将在2040—2060期间发挥重要的减排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