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有效的支持
政策,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在绿色金融领域,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形成了金融业持续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用
(一)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挤出效应
传统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成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金融借助金融交易的资产定价功能,为碳环境容量定价。一方面,通过
市场价格机制引导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低碳项目聚合;另一方面,通过将环境风险线性化,将使用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内部化,迫使要素生产率低下、环境成本高企的部分传统行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二)促进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形成资金导向
绿色项目涵盖
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
交通、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六大类。从项目的产业结构来看,绿色项目总体上呈现前期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经营回报时间长的特点。甚至有些项目属于支持性、改善性项目,后期回报难以用经济利益计量,如果仅仅依靠项目公司的自有资金,会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落地困难,进而流失。
绿色金融可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寓节能、环保、低碳理念于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运用“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等手段,引导资金逐步退出“高碳”行业,流向“双碳”项目,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权益等多种形式,激发民间绿色投资活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形成资金导向。
(三)赋能绿色产业主体发展,引导绿色消费
支持绿色产业主体发展是集聚微观实践发展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加快绿色低碳产业主体发展不仅需要供给侧持续发力,同时也要靠需求侧拉动。
与之相适应,绿色金融以普惠金融发展引导绿色消费,赋能绿色产业主体发展。一方面,面向消费端的金融机构利用线上和线下金融服务入口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信息和普及低碳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消费,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有效提升绿色低
碳市场的参与度,进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主体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面向消费端的绿色金融产品,如对持“绿色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予以折扣优惠,提升绿色消费需求,强化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偏好,与供给端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绿色低碳企业发展。
路径
(一)加强产业政策正引导,完善配套机制建设
一是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定价标准和市场准则,可以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低碳转型实践,引导企业从内部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实施有差别化的行业管理。做好绿色金融业务加减法,可以通过政府公共政策结合市场机制运作,做好转型经济、低碳经济项目的信贷“加法”“高碳”行业的信贷“减法”,利用金融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进而引导产业生态化。三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问责制度,制定投融资风险考核机制,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监管;同时,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制度,通过担保和保险体系分散金融风险。
(二)推动绿色金融多元化,拓展资本进入渠道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一方面,以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推广“赤道原则”,打造高水平的绿色金融生产链条,同时适当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扩大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另一方面,深入优化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产品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发行适合行业区域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债券等。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提供更友好、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绿色建设。
(三)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多方互联机制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完善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一是使绿色金融理念被广泛认识和推行,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便于调度绿色金融工作,利用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同时指导金融机构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联网、数据共享,促进跨部门进行联合协商和治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