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政府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2020年前国家适应气候变
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采取积极行动,提高气候变化影响监测能力及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基础设施
民政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救灾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央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进一步规范中央救灾物资管理和为地方配置救灾装备提供标准和依据;修订和制定了《自然灾害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建立由民政、气象、地震等17个部门(单位)参加的灾情会商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并在
北京、天津等7省份推广乡镇网络报灾试点,扎实做好灾情整理、报送和发布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修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高了城市雨水灌渠设计标准,明确了内涝防治要求。水利部指导各地创建2013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92个,在继续稳步推进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进一步治理淮河、东北三江灾后水毁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15891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了2789个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强应对水旱灾害能力。气象局加强推进气候观测数据共享和气候关键区综合观测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识别、预警和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研发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并在试点省(市)开展风险预警服务。国家林业局成立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截至2013年底已建生态站达到140个,其中森林生态站90个、湿地生态站30个、荒漠生态站20个。农业部在旱作区建设了旱作节水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网络。国家海洋局积极推进海洋气候观测工作,完成了21个新建验潮站建设和85个海洋站(点)升级改造,提升了岸基海洋气候观测能力,组织
浙江、
福建等地开展海岛防灾减灾应急救助体系及应急设施示范建设。
农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0多亿元,支持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三北”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农业部推动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田间工程、设施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应用垄沟种植、集雨池窖、地膜(秸秆)覆盖、深耕深松、膜下滴灌、免耕栽培、生物篱、坐水种和抗旱制剂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4亿多亩。累计建立墒情与旱情监测点600多个,节水农业技术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显著增强,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部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在粮食主产区开展为期5年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试验与示范,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水资源
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全面完成“三条红线”省级指标分解;深化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推进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基本完成全国第一批25条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技术审查;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摸清了中国江河湖泊及水土资源条件的基本情况;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开展能源开发、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重要规划的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管理,明确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二五”末的最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初步构建了中央和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编制完成了《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加强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和重点旱区抗旱应急工程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大推动城市节水工作力度,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完成第七批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考核工作。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大型灌区骨干灌排工程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项目,2013年以来分别安排中央资金117亿元、20亿元、18亿元,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和机电设备装置效率,节约灌溉用水30多亿立方米。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于2012-2015年期间联合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总投资380亿元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技术面积3800万亩。水利部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60多条。
生态系统
国家林业局启动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编制工作,稳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林地保护,严格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制,有害生物成灾率连续四年控制在5‰以下;实施林地规划管理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流失,在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一步加大天然林保护。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自然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制定了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继续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和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近4亿元,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新增国家重要湿地5处;在7省(自治区)30个县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在封禁保护区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环境保护部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典型区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人群健康
卫生计生委加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印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和《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等技术方案,指导地方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自然灾害卫生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高温天气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组织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和高温天气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在预测分析气候变化对寄生虫病的分布和传播影响的基础上,开展适应
政策指标研究,为卫生计生部门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依据。气象局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雾霾领导小组和试验工作组,联合开展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试验;与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施方案》,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信息联合发布和应急联动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