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交所表示,已着手准备全国碳市场扩容,预计明年会有新增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2023-7-7 13:42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陶野

近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尽快确定钢铁企业碳配额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准线及排放量核算方法,完成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步方案。6月份,钢铁、石化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全国碳市场扩容步伐不断加快。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扩容呼声不断。5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办的“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启动会在环境规划院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碳市场扩围条件已基本成熟。今年6月,上海环交所表示,已着手准备全国碳市场扩容,预计明年会有新增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在推动企业碳减排和低碳转型中的作用初步显现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企业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主动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和制度安排,尤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随后2016年,福建省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全国第8个碳交易试点。在全国地区碳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基础上,201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2020年,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7月,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开启,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162家发电企业上线交易,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一时间,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同时,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难点,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后,超过80%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通过全国碳市场实现减排收益的重点排放单位中,有45.71%计划将减排收益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有效发挥了全国碳市场促进碳减排和碳定价功能。

市场活跃度不足,亟需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和丰富交易主体

上海环境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季的换手率大约2%;截至7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2.38亿吨,交易额近109亿元。这意味着从2022年至今的交易额仅为2021年的42.3%,反映出当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存在较大不足。

其中,一方面因为第一个履约季发电企业的配额发放相对宽松,有履约交易需求的企业占比仅为30%;同时,碳市场配额交易对手盘全部在发电企业之间,缺少必要数量的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全国碳配额交易主体只有2000多家电厂,交易活跃程度不高;同时,当前碳交易呈现出履约期内集中交易的特点,2022年并非履约年度,导致交易量和市场活跃度相对不足。

较低的市场活跃度会影响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价格信号并不能准确反映碳排放许可权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从而降低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为提高全国碳市场活跃度和丰富性,亟需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和市场交易主体数量,丰富市场交易方式。一是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逐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到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当中,扩大碳市场交易增量。二是引入第三方投资者,加快完善交易制度,逐步改变当前仅以高碳排放企业为主体的交易市场格局,降低企业入市门槛,引入第三方投资者全面提升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三是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当前碳市场以碳配额的现货交易为主,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应探索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可行性,完善并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体系。

碳市场扩容在即,孕育巨大市场机遇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全国碳市场在完成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市场的配额总量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70亿-8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2030年碳达峰时,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碳市场完成八大行业扩容后,控排企业到达7000到8000家,甚至到1万家。未来中国碳市场如果金融化之后,交易量有可能达500-600亿吨,单价有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交易金额有可能到达10万亿人民币以上。

一方面,碳市场可扩容将促使更多行业和企业加速企业节能转型,减少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并会为低排放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形成更大激励,从而促进环保和节能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另一方面,碳市场扩容将促使更多企业展开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带动更多碳盘查、核算和核查等碳中介机构业务需求,同时,碳市场扩容及交易活跃度的提升市场参与方培训和专业服务工作的需求量,推动碳交易培训、碳金融等专业服务的发展。由此可见,碳市场扩容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孕育着大量市场机遇。

同时,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可以抵消部分排放配额,又可以直接在碳市场交易,碳市场的扩容也将直接带动CCER的需求量。数据显示,通过抵销机制,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风电、光伏、林业碳汇等189个自愿减排项目的项目业主或相关市场主体带来收益约9.8亿元。但我国CCER签发已暂停近5年,存量CCER恐难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清缴需求,尤其是碳市场扩容后的清缴需求。

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推动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在接受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按目前碳市场容量,CCER每年的理论最大需求量为2.25亿吨,经济价值为128.89亿元。扩容后CCER的需求量和经济价值会成倍增加。同时,作为CCER三大核心项目类型,CCER的重启将对林业、新能源、甲烷回收利用等行业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