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正在进行的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从
北京转场上海,在浦东举办主题为“ESG引领绿色时代,共赴可持续未来”的
论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严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构建多元化碳
市场体系,将为企业实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提供更多选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低碳转型。
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持续努力,但当前形势依然不乐观
今年夏季,世界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极端高温的天气,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忧。据报道,刚刚过去的6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而7月第一周则可能是最热的一周,全球最高温连续三天突破纪录。
马爱民表示,《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指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3℃,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六高值;2015~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持续的努力,但当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巴黎协定》的实施阶段,从主要谈判规则转向落实目标,需要更切实的行动。”马爱民说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
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既体现了中国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马爱民表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有效的措施,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做出努力。我国已经完成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已经发布,国务院制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部门制定了在相关重要领域的行动计划,各省市区也发布了自己的行动方案,为落实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看到,不论是中央的顶层设计,还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行动方案中,都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低碳转型作为未来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马爱民说。
政策要向企业施加
减排压力,也要促生企业主动减排动力
马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相关政策一方面要向企业施加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同时也要促生企业主动采取减排措施的内在动力。
马爱民表示,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会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也会受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通过低碳转型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能否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对企业来说,更关注政府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增加运行成本,是否会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以及这项政策能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马爱民说道。
“近年来,ESG的概念在我国企业中逐步深入人心,ESG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践行社会责任、加强环境保护,而且正在逐步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演变。”马爱民认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马爱民在演讲中表示,构建多元化
碳市场体系,将为企业实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提供更多选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低碳转型。
马爱民表示,碳定价主要包括碳税和碳
排放权交易两种方式,是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政策工具,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国经过仔细研究和各方讨论,最终选择优先发展碳市场,包含了多方面考虑。
“对政府来说,政策需要具有确定的减排效果、可接受的行政管理成本以及较广泛的社会接受度;对企业来说,希望政策履行成本相对较低,且该政策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毫无疑问,碳市场恰好是一个可以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政策工具,可以兼顾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关注。”马爱民说。
马爱民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
碳减排方面,可确保取得预期的减碳效果,通过发出价格信号促使企业采取减排行动,总体上降低全社会减排的成本;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碳市场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资金从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向低碳排放行业和企业转移;此外,碳市场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较低成本融资,同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如果采取强制性标准,企业或在达到强制性标准后失去减排动力,但通过碳市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收益,促使企业持续减排。”马爱民说。
马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建立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地方碳市场、
碳普惠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碳市场体系。
马爱民介绍,现在有多种类型的市场机制,按性质看,有强制性碳市场、自愿性碳市场;按地域范围看,有国际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碳市场。按覆盖领域看,有单一行业的碳市场和多行业多领域的碳市场。碳市场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不同市场机制在覆盖范围、市场主体、交易产品、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同。当前,我国有两种类型的配额市场,即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有两种类型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交易市场和一些地方正在推行的碳普惠机制。
为什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马爱民表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有效的政策工具,而碳市场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国内外的实践已为全国碳市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全国碳市场虽然已经启动,但还处在初期阶段,在覆盖范围、参与主体、交易产品等方面还需继续扩大。
第三,即使全国碳市场扩大至覆盖八大行业,仍有许多领域不能覆盖,且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主体门槛较高,为建立其他形式的市场机制留下了空间。
与此同时,马爱民表示,完善碳市场制度设计是全国碳市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健全法律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增加交易主体、实施有偿分配、采取总量控制、丰富交易品种、加强能力建设等。
具体来看,第一,我国需要出台国务院条例,提高碳市场立法层级。目前,碳市场对违约处罚的力度不够,主要由于部门规章的局限性。条例出台后,这种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变。第二,发电行业顺利启动交易后,当务之急要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选择优先行业,推动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容。第三,持续健全市场流通环境,纳入、创造更丰富的交易产品。第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长远预期,包括未来碳市场发展的节奏、规划,在落实“双碳”目标中的责任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