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全国碳市场两年来的发展成绩?我国碳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破题?

2023-7-25 09:37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马梅若

  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了正式运行两周年的重要节点。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公开数据,截至今年7月14日(两周年节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接近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3亿元。

  作为推动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之初就被寄予厚望。环境保护、气候应对等在经济学定义中往往被归于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经常会面临“搭便车”“道德风险”问题。只有排碳有了合理定价,比如排碳需要缴纳碳税或购买排碳指标,逐步实现“谁排碳谁承担成本”,使各微观经济主体将排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家庭改变行为方式。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通过税收、补贴、罚款等措施将外部性内部化,但这些措施面临着谁来执行、仲裁等问题。二是依据“科斯定理”,对公共品的供给界定产权,通过市场机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交易定价,让那些提供产品的厂商和市场主体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补贴和利益实现。碳市场正是遵循了第二种逻辑。“全国碳市场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资产进行交易的市场,在推动负外部性内部化方面能发挥明显作用。”他解释说。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全国碳市场两年来的发展成绩?我国碳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破题?近期呼声很高、有望迎来重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又将如何与全国碳市场互补共振?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初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非常重要。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数据,我国碳市场已经初步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但也出现了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价格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异,价格形成机制也有待完善。

  此外,由于全国碳市场还属于发展初期,目前仅有电力行业被纳入交易范畴,从去年的成交量和成交单价来看,整体碳市场活跃度不高,去年成交量仅为0.51亿吨,成交金额为28.1亿元,相较前一年有大幅度下降。且整体来看,履约驱动现象严重。

  对此,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路孚特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易量偏低最大的原因是目前全国碳市场未纳入投资机构,但也受到相关五大电力集团对于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的惜售,以及去年因为市场总体配额盈余较大不履约的影响。”她表示,目前只是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第二年,市场起步时间较短,不能操之过急。欧盟碳市场刚启动几年价格也不是很理想,目前已突破100欧元/吨大关。中国需要市场稳步发展逐渐调节,静待其成长,发挥倒逼中国控排企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对此,周诚君表示,要让碳配额价格合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多的买方和卖方,形成一个活跃、有流动性的市场,在市场主体信息透明的情况下通过交易实现均衡价格。而当前,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客观上造成了碳市场履约驱动现象。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有2000多家电力企业参与,同质性强,且参与主体有限,这也被视为当前全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活跃的重要原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他认为,需要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例如,引入金融机构成为做市商;丰富碳金融相关产品,包括期货产品以及与碳期货挂钩的理财产品。

  碳金融潜力待挖掘

  对于发展碳金融的思路,受访专家均表示认同。从欧盟碳市场发展经验出发,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期货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更好实现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加强碳市场流动性,有助于碳市场的发展。

  在周月秋看来,碳金融的介入有助于推动碳市场成为多层次复合型市场,给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盘活企业碳资产,为拥有碳配额的企业找到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企业碳权益可以作为抵质押物,获得金融机构与碳权益挂钩的融资,碳期权、碳期货等远期碳金融产品可以对冲碳价波动的风险,有效降低碳金融的成本风险,还可以在远期和现期产品综合交易中套利,获得额外收益。

  此外,周诚君强调,碳市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权证市场,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如果考虑碳现货市场基础上的碳衍生品市场,它比较完整地具备了金融市场所具有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以及流动性转换功能。”他表示,要按照金融市场的规律来推动碳市场的建设,建议金融机构提早准备,在会计计量等多方面做好相应的制度设计。

  谭琭玥也认为,目前碳市场只有现货,无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较为单一。目前CEA现货市场只包含挂牌协议交易及大宗协议交易两种,单向竞价(拍卖)功能还未在交易系统开启,这些都导致了碳市场流动性不足。“欧盟碳市场较早纳入了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很多经验都表明,这有助于推动交易活跃。”她建议,首批纳入一小部分资金实力充足、受充分和严格监管、信用资质较好的金融机构参与。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或重启

  在全国碳市场迎来阶段性重要节点之际,另一个重要信息近期也引发高度关注。根据生态环境部召开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将加快推动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维护市场诚信、公平、透明。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近期接受采访时也谈到,生态环境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自2017年3月至今,我国CCER相关工作暂停已有6年时间。业界普遍期待其重启。分析认为,作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CCER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在支持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周诚君认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也让CCER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此前,CCER市场多属于自愿交易,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交易的连续性和活跃性较为有限。但是全国碳市场启动后,CCER可用作强制履约的一种补充,根据目前的规定,能抵消总碳排的5%,这就有了交易价值。

  曾刚表示,从更大范围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碳减排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这也意味着CCER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谭琭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全国CCER注册登记系统已完成减排项目、减排量的登记、签发等全流程业务功能开发;全国CCER交易系统已具备交易主体管理、交易组织、交割结算、风控监管等核心业务功能。两系统已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

  “根据路孚特2023年碳调查问卷的最新结果表明,超过1/3的问卷调查者认为CCER将于今年下半年重启,接近1/3的问卷调查者认为2024年将重启。对于CCER未来价格的预测,近一半调查问卷填写者认为将高于50元/吨。”谭琭玥表示,业内都在静候CCER重启佳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