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的新绿证市场布局初显“大模样”

2023-8-7 10:05 来源: 碳中和Tim 碳市场深度观察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中国流”的新绿证市场布局初显“大模样”。

绿证供给端:气势恢宏的规模

相较于此前旧绿证仅涵盖集中式的集中式的风电、光伏发电,新绿证囊括了所有可再生能源电量,其中可交易绿证包括了非水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等)的所有上网电量以及2023年1月1日后投产的水电。尽管目前只能允许一次交易,但按照40-50元/个绿证测算,绿证市场的供给量是千亿级别的,而且随着每年巨大的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这个规模还会迅速扩大。相比较于仅百亿交易额的碳市场来说,这个规模显然是高出一个数量级。

绿证消纳端:“无中生有”+“吸得肥”

绿证消纳的最大期待来自“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这里不再细述,详见《破解能耗双控 激活绿证市场 并行ccer》。

“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如此的官宣,实际上是堵死了国内可再生能源项目申请国际绿证IREC、TIGRS之路。国内原来购买国际绿证用来“漂绿”或“真绿”的企业是不是不得不转投新绿证呢?

绿证成为绿色电力消费的认证。绿证市场与电力交易市场连通,在绿电交易的同时,绿证随同交付。这样原有的绿电用户同时也成为了新绿证的用户。

新绿证还预期衔接碳市场。此前京津沪三地试点碳市场均出台了绿电零排放,详见《京津沪碳市场绿电零排放新规影响几何?》。不过这个市场规模还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衔接全国碳市场以及即将重启的CCER市场,这个规模还是可观的。这里最大两点障碍在于如何协调不同的主管部门与口径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容量。绿证市场中短期内与全国碳市场连通的概率很低,出于绿证本身的性质而言,如果真的连通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肯定会有挤出效应。但就目前看来,绿证市场和CCER市场本身并不矛盾,绿证的核心是所有可再生能源电量的证明,而CCER的关键在于额外性和唯一性等,因此同一个项目同时获取绿证以及CCER减排量也并非不可以,毕竟曾经补贴电价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依旧是可以申请CDM、CCER减排量的。

绿证交易对手盘:发电企业 VS 用电企业

绿证交易的卖方显然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而需求方主力则是广泛的用电企业。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绿证增加了可以获取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尤其是对于新能源发电投资企业,详见《新能源发电投资拐点即将到来:从重建设到重运营》。
对于用电企业来说,终于有了官宣的统一证明,避免了在电力领域环境权益市场的无可适从。不过对于很多原来购买别的电力类环境权益产品的企业来说,绿证价格是他们更关心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新绿证有利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新绿证政策与电力交易市场全兼容,将电力的绿色价值和电量价值有效剥离,使得“竞价上网”与“双碳目标”相互契合。此外,绿证还有着部分取代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功能(《可再生能源补贴与绿电溢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将加速可再生电价附加的降低乃至最终退出,进一步降低普通用户的电价。

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

新绿证市场吸取了原有的国内绿证市场、国际绿证市场、绿电市场的精华,并与碳市场、电力交易市场、新能源发电市场等链接,可谓是八面玲珑。从“中国流”的“大模样”,到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大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可交易的绿证和直接与电量焊死的绿证的层次区别,不同类型项目(如水电)的绿证价值差异等都是需要通过市场来考验的。从交易角度,绿证交易的财务及税务处理也还还需要与其他部委进行协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