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债券可为高碳主体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截至2022年末,我国银行间
市场共发行10单转型债券,募集资金49.3亿元,主要用于以
电力为主的传统高碳行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发展处于早期阶段,面临转型金融标准缺失、市场主体发行意愿不强、发行主体范围较窄、发行期限错配、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等
问题。借鉴国际转型债券实践经验,建议从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发行主体扩容、适当延长发行期限、加大发行激励力度、强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发展,推动相关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转型金融合作。
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以银行间市场为例
202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即募集资金用于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公司债券。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推出转型债券,即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转型债券更聚焦转型领域,更突出转型效益。我国转型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发行主体以高评级企业为主,集中在电力行业。9个发行主体中,8个主体均为AAA级,1个主体为AA+级;中央国有企业有2家,地方国有企业有3家,其余为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发行主体集中在电力、
钢铁、
有色、
化工等传统高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占比近半,发行规模达22.3亿元。据全球发电厂数据库(Global Power Plant Database)统计,2021年我国电力行业
碳排放约为46.54亿吨,占国内碳排放量的40%,电力行业减碳需求极为迫切。
第二,发行利率相对较低,期限以中期为主。以为例,2022年该公司第四期中期票据(转型)票面利率为2.37%,较第三期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低133个基点。转型债券集中在2~5年期。
第三,发行人均制定明确的转型计划,信息披露与评估较为全面。10单转型债券均对发行人总体转型计划及路径、募投项目领域、预计或实际的转型效益、实现转型目标的计划或方案等进行了详细披露,并聘请
第三方机构出具了评估
认证报告。例如,大唐集团提出,“在达峰阶段,集团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要提升60%左右,度电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左右,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碳
减排阶段,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要升至90%以上,确保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并力争提前碳中和”,并在《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纲要》中对转型路径进行了具体说明。
第四,预期转型效益显著。10单转型债券募集资金100%被用于低碳转型领域,包括绿色装备/技术应用(1单)、8个行业的产能等量置换(3单)、使用(3单)、煤炭清洁生产及高效利用(3单)。按照募投项目募集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折算,预计10单债券共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21.8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3.47万吨。例如,
山东钢铁集团发行10亿元转型债券,募集资金全部投向钢铁业务板块的产能等量置换类低碳转型项目,通过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提高生产过程能源利用率等方法,替代原有高耗能生产线,预计每年可节约3.58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7.91万吨。
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来看,转型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2017~2021年,全球累计发行32单转型债券,规模达96亿美元。2022年以来,转型债券发行加快,前三个季度累计发行34亿美元。对比国际市场,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标准尚未出台,市场主体专业能力不足,发行转型债券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部分国际组织、经济体、第三方机构、银行开展了转型金融标准相关研究,为转型债券发行提供了框架依据,如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气候转型融资手册》等。基于此,很多发行主体多次发行转型债券。其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自2019年10月发行首单转型债券以来,已累计发行9单转型债券,金额超过13.1亿美元。目前我国转型债券还缺乏明确的上位依据和规范的分类标准,相关主体缺乏转型项目储备和专业技术能力,首批试点过后发行逐步减慢,多数发行主体发行转型债券仅为一次性行为,同一发行主体多次发行的情况极为少见。
发行主体范围较窄。国际上转型债券发行主体行业分布广泛,除能源、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外,还涉及
航空、海运行业,如阿提哈德航空、日本航空、日本邮船均发行了转型债券,而国内航空、海运行业的转型债券发行主体较少。经调研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航空、海运行业的转型项目较为零散,单个项目资金需求量小,不适宜以债券融资,若以多个项目作为整体申报,又难以符合转型债券发行要求。
发行期限与市场利率不能满足高碳行业转型需求。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国际上转型债券发行期限普遍在4.5~12年,多数在5年以上,发行主体在制定转型规划时还会明确中期目标。但我国转型债券期限较短,均在5年以下且以2~3年为主,远低于转型所需期限。从利率来看,当前转型债券作为创新品种,银行在一级市场投资申购和承销等环节都给予了较大支持,愿意接受或提供较低利率,发行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同期利率。尽管如此,国内转型债券的利率水平总体仍较高。随着试点效应消退,利率或进一步升高。实际上,目前已发行转型债券的二级市场价格大多已出现折价。例如,山东钢铁集团发行的2年期、票面利率为4%的转型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利率在6.6%以上。同时,随着转型的推进,高碳行业利润率或将继续下降,更难以负担较高的资金成本。
市场交易不活跃,不利于转型债券市场持续发展。我国转型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低于全市场平均水平。2022年10单转型债券的二级市场平均换手率为183%,较全市场平均换手率低25个百分点。市场交易不活跃,既不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定价、吸引更多投资者,也不利于转型债券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构建,为转型债券发行提供依据。一是明确转型金融的概念和原则,尽快出台钢铁、煤电、建筑
建材、农业领域转型金融标准,未来“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不断丰富转型金融标准覆盖行业范围。二是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等配套机制,防范“假转型”风险。三是鼓励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出台细化转型企业和项目评价管理办法,明确评价原则、内容、方法、标准、程序等要素,形成转型企业和项目库。
第二,推动发行主体扩容,适当延长发行期限。一是鼓励现有发行主体继续加大发行力度,在满足自身融资需求的同时,对其他潜在发行主体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二是扩大发行主体行业范围。除目前试点的八个传统重点高碳行业外,逐步将发行主体范围扩展到船舶、
水泥、纺织、橡胶等其他行业。三是鼓励有资金需求但评级稍低的企业在符合转型债券发行规定的条件下发行转型债券。四是适度延长发行期限,为发行主体争取更长的周转时间,更好地支持转型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
第三,加大发行激励力度,提高高碳企业发债积极性。探索降低转型债券业务收费标准,如适度降低转型债券的发行登记费率、付息兑付服务费率等,降低企业发债成本。多措并举降低转型债券发行利率,缓解高碳企业融资成本压力。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加大补贴力度,为发行转型债券的企业提供贴息、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同时,建立风险兜底及退出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四,加强转型金融能力建设。一是金融机构和高碳企业在利用转型债券吸引资金推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对企业未来长期转型规划与转型效益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转型技术路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等进行专业分析,以充分识别转型机遇。二是加强第三方评估市场建设。积极培育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加强对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行业监管,督促其严格把控认证审核环节、及时客观出具转型评估报告,规范发行主体行为,有效遏制“假转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