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粗放发展的资本,中国也没有粗放发展的理由,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高碳特征明显,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建议,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迫切需要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杜祥琬看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全球性的
问题,对中国则是一个尤为尖锐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是由于中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在中国东部(爱辉-腾冲线以东)的国土上,居住着中国80%的人口,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近5倍,其土地面积约为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不到1/30,但每年消耗全球煤炭的40%,单位国土面积上消耗的煤炭(耗煤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耗油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
碳排放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
在环境负荷已经数倍于全球平均值的状况下,中国的环境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这样的现实呼吁着中国的发展路径亟待告别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