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8 15:22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开展城市、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刻不容缓
面临城市气象灾害,特别是内涝灾害加重的严峻形势,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城市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建设;同时,决策者应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在气候变化适应中起着杠杆作用。城市采取的措施对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城市适应为增量和转型调整、向着具有恢复力和可持续的轨道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增加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以减灾为核心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是适应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的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的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尤为如此。“生态系统适应也是城市恢复力的一个关键贡献因子,与有效的城市食品安全相关的适应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脆弱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收入居民。”刘绿柳说。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建设的新标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八市为第一批试点,2012年确定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庄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第二批试点,低碳试点在全国全面铺开。
“包括无锡在内的一大批城市,通过对自身的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汲取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考虑未来气候承受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起了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国家气候中心苏布达副研究员介绍说,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大连积极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深圳、德州等地纷纷抢跑“中国第一低碳城”,各城市努力赢得“低碳城市”的名片。
而农村面临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气象灾害影响,需要加强基于影响的早期预警、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等工作;同时,需要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规划。
“许多农村地区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如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野生资源利用、多种经营方式以及与非正式机构共担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来应对气候波动的影响。”马世铭说,在某些情况下,农村能够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和网络来适应气候变化。当单个农村家庭团体无法适应时,政府或其他外部力量必须帮助他们,或者规划和实施适应措施。
与城市地区相似,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建设同样可以降低农村地区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但农村地区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一些地区可能存在适应前提条件难以满足、适应支持难以获得、适应措施难以实施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等在内的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的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比如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