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中国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制定合适的
政策,处理好高速增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污染排放是我国实征收环境税的重要意义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首要
问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务院于2007年6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其中一项具体政策措施即为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开征环境保护税已成为了我国政府重点推进的税收政策之一。可以说,开征环境税是我国推进
节能减排工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促使企业改进工艺和加大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开发新的环保替代产品。对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产业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开征环境税既改善环境质量又能增加财政收入、筹集环保基金根据Bosquet于2001年利用CEG模型对30多个OECD国家环境税效应的比较分析结果,开征环境税后,在OECD国家废气排放量从短期(少于10年)和长期来看分别降低了6.02%和13.08%,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税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另外环境税的开征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为治理环境污染筹集必要的资金。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资金是不够的,这样既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又不利于控制污染。据易碳家了解到,通过开征环境税来约束那些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而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单位或个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既可以从经济利益角度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又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果将这笔资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就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例如芬兰自1997年起,减少的所得税和劳动税(1997年减少56亿芬克)部分被新开征的生态税和能源税所补偿(1997年增加14亿芬克)。
依据相应的法律制定环境税,纳税人根据法律中有关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等规定,可清楚地计算自己应纳的税款。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税收征纳完全公开,使环境税与排污收费相比更公开、稳定。依据环境税法征税避免了排污收费中由征费机关单方决定征收数额而在排污者之间产生的不公平。企业向外界排放污染物,是为追求利润而将本应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政府可以利用向污染者征收的税款建立特殊的补偿制度,专门用于救助因环境污染受到损害却无法得到赔偿的受害人,实现污染者与受害者之间整体的公平。政府通过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促进这些企业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合理化;对环保企业则给予减免税措施和财政补贴,减少给这些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激励企业继续投资环保产业,保证在污染企业和环保企业之间实现公平。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发达国家的环境税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境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境税收体系的过程,环境税功能的重心由筹集资金向激励减轻污染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国家环境税收体系逐步建立,成为财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税收及相关配套政策在改变排污者行为方面确实起到了经济上的激励约束作用,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瑞典1991征收硫税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地域法定标准的50%,轻油的硫含量低至0.076%(规定界限0.2%),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估计降低1.9万吨。同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不设置有关的环境保护税种,那么国际上那些污染严重产品的生产就会向我国转移,这样既逃避了本国的税负,又转移了污染。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尽快开征环境税。
在我国目前治理环境中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够,很多企业认为要想排污,要想获得排污指标,就必须交钱。他们不做相关环保支出,就无法生产。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被动环保”的状况,环境保护拖了他们的后腿,成了他们生产的累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环境保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环境税则是国家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的特点。税务机关凭借着国家政权的力量征税,具有极大的威严性。另外,新增某一税种时,都要经过国家认真讨论,并立法,持续时间较长,使得它有更多的时间被人们了解、接受。在开征环境税的过程中,人们会很自然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和单位应尽的责任,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自觉地把环境保护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