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受到当前全世界广泛关注,尤其是近来一系列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些世界遗产在灾害中被重创甚至毁灭,令全世界叹惋。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再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时下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扩大会议举办期间,更多濒危的世界遗产进入人们视野,也引发更多反思和警惕。
气候变化和遗产保护间的矛盾
对于“气候变化”的界定,有两种不尽相同的理解。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持续较长一段时间(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随时间而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属于气候变化范畴,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则指出: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可见,IPCC与UNFCCC对气候变化的定义不同。而大众一般使用的是IPCC的定义。
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最长的有几十亿年,最短的只是年际变化。它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
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但世界遗产却要保持其原真性与完整性,这就是气候变化与遗产保护的固有矛盾。
2021年11月,《针对世界遗产的气候行动相关
政策文件更新》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遗产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之一,可能会影响包括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内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在地方层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
影响的多重特性
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全球、洲际以及山系尺度上,气候变化对于世界遗产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共性的,需要制定政策性的应对策略;在河流流域、山脉尺度上,气候变化造成的局域环境变化,例如对大型石窟寺、河流阶地上聚落遗址群等产生的影响,需要制定区域性的应对策略;在单体建筑(群)小尺度上,气候变化则会因温度、湿度及变化频度等差异而造成风化、剥蚀、生物病害等影响,需要制定个别性的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于世界遗产的直接影响可分为急剧变化与缓慢变化。
急剧的气候变化包括极端天气引起的气象灾害,如洪水、风暴、火灾等。我们常对这类灾害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强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水位突涨导致古桥、古建筑被冲毁,干旱造成的山火等对文化遗产的损毁,都是立即可见、触目惊心的,这方面的案例国内外屡见不鲜。
缓慢的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包括风化剥蚀、沉积掩埋、冻融撑裂、地下水侵蚀、盐碱起壳及生物病害等。例如,因长期风化剥蚀,曾经数米高的汉长城,如今在地表仅剩几十厘米高,有的部分甚至已消失。
缓慢的气候变化对自然遗产的影响,则包括自然垂直带及覆被的变化、生物生境的变化等。科学观测与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深刻影响。正面临这种威胁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还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大。
此外,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还会产生间接影响。气候变化驱动人类活动范围变更,特别是气候变暖使得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耕地范围扩展等,都可能对曾经“静躺”的遗产产生干扰。
例如,借助遥感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某处世界文化遗址被农田包围,边界局部可能被侵占。另外,古城遗址内部往往有数条道路贯穿其中。
再例如,在长期气候驱动的环境变化背景下,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向南侵进,掩埋了汉代以来的丝绸之路古城遗迹以及道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如汉唐城镇、耕地等,被南侵沙漠掩埋,进而导致丝绸之路向南摆动。
加大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得到全人类的关注与国际合作的保护。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是被证明有效的保护措施。
柬埔寨吴哥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堪称国际合作保护的优秀案例。1992年,柬埔寨吴哥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当时的古迹保护状况堪忧,同年就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3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20余个国家参与保护修复工作,使吴哥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广泛国际合作的平台。
中国的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壁画保护与活化也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以莫高窟85窟为主的壁画保护研究;二是1998年启动的敦煌壁画数字化拍摄和洞窟虚拟漫游制作。这些国际合作使得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产生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人类的积极作用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世界遗产本身的老化、劣化也恐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世界遗产。珊瑚虫是形成珊瑚礁的主干,它们对海水温度高度敏感,如果水温太高,它们就会死亡。大堡礁面临的保护威胁来自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导致大堡礁珊瑚白化,还会导致海洋酸化及珊瑚礁侵蚀
问题。自1995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大堡礁损失了一半珊瑚。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昆士兰州政府对此非常关注,制定了大堡礁2050年长期保护规划。各方努力已经形成对大堡礁的保护,大堡礁也并未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但怎样有效抵挡全球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冲击,仍是待解决的
难题。
而作为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即便不受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劣化乃至逐渐消失。数字化,是延缓甚至永久保存文化遗产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途径。
因此,一要加大数字遗产研究与应用力度。数字遗产是指由文化与自然遗产本体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产品,包含文化与自然遗产数字产品的生成与记录、保存与保护以及加工(研究)、传播与呈现等。让世界遗产永存,数字化技术就是一条值得倡导的途径。二要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比如跨区域、覆盖多种文化类型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其彼此间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这为建立国际研究与保护合作平台提供了基础。特别是要基于数字技术加强亚洲各国共同探索文化遗产关联与保护机制的研究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