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而持续的挑战,其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危害已严重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近日发出警告: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最晚需在2070年降为零,才能减缓全球变暖的危险,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气候变迁灾难。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如何减少碳排放,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在今年11月12日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在长沙县,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中西部第一县,“率先在全国创建'零碳县'”的号角已经吹响,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零碳”目标奋进。从年初启动至今,长沙县迅速成立“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碳排放普查,出台了“零碳县”发展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零增长的建设目标,“零碳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尽管“零碳”是一个概念性很强的东西,但为了真正让它“落地生根”,长沙县人民政府提出,要深化低碳型生态建设,开展“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零碳县”的战略目标,成立了“零碳县”创建组织机构,并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牵头《长沙县“零碳县”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根据这一规划,整个建设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零增长”和“零排放”,其中零增长为“零碳县”创建的第一阶段目标,主要是综合运用多种措施确保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在此基础上控制实现基于基准年的新增碳排放为零。零排放是在零增长基础上,通过降低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等综合性措施,实现净排放为零。
那么,这个峰值究竟是多少?长沙县为此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
碳汇普查。基于长沙县的终端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等相关数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核算了长沙县2013年能源活动和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基于长沙县森林面积等,估算了碳汇。在此基础上,最终分析预测出了长沙县的碳源与碳汇,为“零碳县”创建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
通过这些量化的指标,长沙县的“零碳”建设提出了近期(2015-2025年)目标:实现长沙县碳排放总量在2013年基础上的“零”增长。
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通过能源总量控制、
节能降耗、工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碳汇等手段,尽可能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碳排放峰值。据分析预测,长沙县碳排放峰值在强控制情景下,出现时间为2020前后,峰值为572万吨。
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低碳化、生活绿色化和碳汇规模化三大任务,长沙县将启动各项重点任务和工程,完成碳汇基地建设、零碳机关、零碳企业、零碳乡村、零碳社区、零碳学校和零碳体验馆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任务,争取到2025年,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555.46万吨,为下个十年零碳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