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能公众沟通委员会主任王炳华9月25日表示,展望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达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相应
减排二氧化碳约9.2亿吨。到2060年,为实现
碳中和目标,我国核电装机规模预计可达到约4亿千瓦,发电量占比18%左右,接近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核能供暖、供汽等综合利用,核能
碳减排贡献度有望达到1/4左右。
王炳华在
深圳召开的2023年(第六届)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上作出上述表述。他介绍,国内“十四五”以来已核准建设21台核电机组,核电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55台,装机容量约57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约2780万千瓦;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合计79台,位居世界第二。今年截至8月,我国已经核准建设
山东石岛湾、
福建宁德、
辽宁徐大堡项目共计6台核电机组,并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每年6-8台的建设节奏。
“在既要实现双碳目标又要保经济增长的多目标约束下,核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王炳华表示,核能在发电及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减碳减排效益显著;以核电为代表的核能利用使用能量密度极高的铀作为燃料,具有安全高效、可用率高的特点,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约束,能够持续稳定提供高品质电量;可以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以核能发电的稳定性平衡其他形式清洁能源给电网带来的扰动风险,提高
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水平和阻尼能力、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能还可以大规模替代燃煤、燃气供热,与当前供热体系有效衔接。
澎湃新闻从会上了解到,我国核能行业已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堆等核电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形成了每年10台/套左右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 90%以上,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我国建立和执行了严格的核安全管理和监管体系,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比例和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均高于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主要核电国家,同时优于全球机组的平均水平,核电运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是一项伴随我国核能发展过程的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王炳华建议,多方协作、共同发力,建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合作机制,积极扩大核能公众沟通的朋友圈,加强与国际有核电国家核能公众沟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他提及,核能供热、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方兴未艾,核技术利用前景广阔。核能及核技术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为深入地贴近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提前筹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核技术应用、小型堆技术研发及项目建设的公众沟通准备工作,让核能项目真正与公众“由邻及友”。同时,核应急状态下的公众沟通也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我国核电一直以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业绩,但随着运营堆年数不断增长,在长效开展公众沟通的同时,应做好各种事态下的舆情应对挑战,及时准确对公众疑问给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