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后
减排空间逐渐减少,项目开发的窗口期也会越来越短。第一批
方法学确定的项目,让人看到商机,很多开发
碳汇的机构都在抢人抢项目,并到处寻找优质项目。
2023年,被称为“
ccer元年”。这一年,主管部门多次释放信号表示,“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市场年内将重启”,各方面的工作也准备就绪。
7月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这被业内解读为CCER重启保驾护航。
9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披露,生态环境部正在审核并将于近期通过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或将开放4类项目,包括造林碳汇(含竹林)、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等。
这一消息后来得到官方确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介绍,上述四个领域的项目方法学“基础较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已于9月上旬,将上述项目方法学建议移交生态环境部内司局及有关部委征求意见,拟于近期视情况由生态环境部发布。
受这些消息刺激,A股相关概念股,特别是林业碳汇概念股近日迎来一波上涨
行情。
激动的不只是资本市场,碳圈人士也很兴奋。他们开始重点寻找这四类项目标的,广撒网,抢项目,签署框架协议,等待开花结果和来日变现。
为什么造林碳汇、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等会入选第一批CCER方法学?甲烷和生物质为何没有纳入?CCER和绿证权益重复计算将给项目带来哪些风险?业界未来看好哪些项目?
01 绿证与CCER权益如何划分?
在CCER暂停之前,在发改委备案的方法学累计有200个,涵盖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气利用、公共
交通、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甲烷利用、生物质利用、农业等十几个行业领域。
随着时间推移,有些方法学过时了,有些争议很大,有些随着技术发展提出了新方法学,所以生态环境部在今年年初向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
经过几轮筛选,把造林碳汇、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等4类项目纳入第一批方法学。
林业碳汇纳入CCER,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在2012年启动CCER体系时,林业碳汇就是重要的固碳增汇途径。这类是属于“原来争议不大、又比较成熟的项目方法学”。
红树林修复属于海洋碳汇,也就是业界所说的“蓝碳”,以前不属于CCER体系,这次被入选第一批CCER方法学,说明国家非常鼓励,潜力也非常大。
红树林湿地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固碳储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红树林植被修复项目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植被,增加红树林生物质和土壤有机碳的碳储量,实现二氧化碳的清除。
我国红树林分布于
浙江、
福建、广东、
广西、
海南等地。红树林面积历史最高值有2500 km2,但2020年总面积才289 km2,相当于最高值的1/9,恢复空间巨大。
固碳效果明显,潜力又非常大,这可能是红树林植被修复被纳入第一批方法学的重要原因。
最受争议的是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两类项目。
这两类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属于国家
政策支持的产业,技术他也较为成熟,项目边界界定也比较清晰。
但这两类项目都属于可以拿绿证的,按说不应该纳入CCER。
根据8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
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并将绿证可开发范围扩大至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类别。
如果并网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拿了绿证,又纳入CCER市场可交易,人为的重复计算环境权益只会削弱CCER及绿证的信用。以后这两者怎么计算,绿证与CCER权益如何划分,如何避免重复计算,需要有关部门协调。
但是,这次把这两者纳入进去,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矛盾心态。
这次重启CCER,主管部门肯定希望把交易量搞上去,但如果没有可再生能源只靠林业碳汇,短时间肯定搞不上去。所以这次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在新能源领域,选择了海上风电而没有把陆上风电纳入,选择了光热发电而没把光伏发电纳入进去,那是因为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太大,一旦纳入,那CCER池子一下就太多了,价格恐怕要跌到地板价。
既要保证一定的交易量,同时又不能量太大,防止价格受到挑战,也许是主管部门的良苦用心。
此前业界看好的甲烷和生物质能源项目,这次没有选入方法学,据说是争议太大,生物质能源存在跟粮食争地的担忧,甲烷也是方法学没有理顺,甲烷的减排和利用渠道太分散也很难计量。
02 争抢优质项目
当然,这只是第一批,遴选评估工作还在进行。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说法,将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择优发布减排效果明显、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可靠、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方法学,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
但很显然,第一批方法学确定的项目,会有优势。因为随着以后减排空间逐渐减少,项目开发的窗口期也会越来越短。
为什么?这跟CCER方法学的基本原则有关。
CCER方法学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守,除了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和自愿的基本原则外,减排项目的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应当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等,也很重要。
其中,跟额外性密切相关的是基准线的更新和确认。减排项目要有额外性,一定要定义基准线,只有确定了基准线,才能测量减排效果的真实性和额外性。
举个例子,以前垃圾都是填埋处理,当垃圾焚烧发电出来后,这个技术就会产生减排空间,具有额外性,但当垃圾焚烧发电成为普遍现象后,比如2019年以后,垃圾焚烧发电就成为基准场景,以后垃圾焚烧发电就可能不具备减排空间,基准线提高了,也就没有额外性。
所以,对于项目的额外性论证,基准线的认定非常重要。
这次林业碳汇纳入第一批方法学,很多业界人士看到了一些商机,那就是有些林业碳汇不需要额外性论证,该方法学免予额外性论证的条件包括:
(1)在年均降水量≤400mm地区开展的非经济林项目;
(2)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的非经济林项目;
(3)在国家和地方生态公益林区开展的生态公益林造林项目。
符合以上条件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干旱区和极干旱区,包括
内蒙古、
甘肃、
宁夏、
新疆等省区的一些县市。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又是重中之重。
最近,很多开发碳汇的机构都在抢人抢项目,并到以上地方寻找优质项目,跟当地农林草和畜牧部门搞关系,希望拿到好资源。
03 碳汇空间巨大
上一次国家关停CCER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比较混乱,项目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这一次重开,肯定会在项目的质量上有更高要求,审核也会更严格,项目通过的难度也会增加。
但是,方向和大趋势不会变,那就是CCER市场要越做越大,一是配合双碳目标转型,二是作为全国强制性
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纳入全国强制性碳市场的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消年度应清缴配额量的5%。
目前仅电力行业纳入
碳交易市场,据相关人士测算,对应需求约2亿吨左右,未来伴随
钢铁、
建材等其他行业纳入,机构预测对应需求有望增长至4亿吨。当下存量CCER仅5000万吨左右,且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中已用3273万吨。
所以相对市场需求,CCER目前差额还是很大的,一旦以后跟国际接轨,未来增长空间更大。
相对以前一些老项目,可能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更被看好,包括海藻养殖、海洋贝类、直接空气捕集(DAC)、CCUS,甚至绿氢使用等,会受到追捧。
而且,以后
碳排放权越来越稀少,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碳资产也将成为企业的财产和现金流,所以不只是碳汇开发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有减排需求的企业,甚至个人,都将参与到碳市场之中。碳资产如何保值增值,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企业绕不开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