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京举行。作为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会议明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以来,理解中国经济的维度便在此框架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大方面阐释“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特征。与此前习近平在APEC上会议所阐述“新常态”的含义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善。
分析人士认为,“新常态”不但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有了新认识,同时它还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之路。在“新常态”背景下谋划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从
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从上述九大视角来打量中国经济“新常态”便会发现,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收入分配有所改善,产业方面也浮现出很多新的亮点。
从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也可以初步印证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持续增加,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另外,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8.1%)高,也高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在提高。
黄益平表示,实现“新常态”发展的前提是经济的过渡和转型能够平稳进行。中国经济转型就是要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常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与黄益平有着相似的观点。他指出,用“新常态”统领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有它新的含义。“从原来的旧模式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稳态增长的轨迹转变的过程,可能比较艰巨、比较漫长。因此看到GDP下滑,各种参数出现变异,结构出现调整,政策调整幅度比较大,不要见怪为怪,因为这在未来都会是长期出现的。”
“事实上,转型已经发生,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还会适当放缓,经济结构更加平衡,消费发挥更大作用,产业升级也会变成常态。”黄益平进一步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专家认为,在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四个方面都在发生跨越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所面临的
难题显而易见。“房地产市场去泡沫、金融去杠杆、制造业领域的去产能都是有待解决的核心
问题。”黄益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