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3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5%,但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4%。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2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中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国的1/8,是日本、欧盟的1/4。可以说,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主要是西方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根据《京都议定书》安排,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二氧化碳
减排指标分别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要减排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各国是5%—8%。前一阵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把减排指标提高20%。
《京都议定书》在减排手段上,除了鼓励各国使用新技术以外,也允许各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排放,比如欧盟征收环境税、中国征收排污费等。欧盟还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分配给各成员国,就像我们过去给每家分粮票一样。但指标的分配很难完全平衡,不够用的国家只能花钱买排放指标。
碳排放权的交易
市场逐渐红火了起来。
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前9个月,欧盟成交了7.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2005年全年的交易量仅为3.24亿吨。按照24美元的加权平均成交价格计算,欧盟配额的市场价值达到189亿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而同期在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英国,排放交易也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为减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贡献的减排额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
碳市场总成交量的21%。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交易中,中国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也像交易所里的股票一样,经常出现较大波动。2010年4月中旬,欧洲气候交易所创下了每吨30欧元的纪录,但在5月中旬又跌破了10欧元,2007年的期货价格则已降到了4欧元。据统计,2006年的前三个季度,在
CDM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平均交易价格是10.4美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