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2023-10-12 13:51 来源: 夏青说绿 |作者: 夏青

       一、学习双碳双控指示

        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需要理解这段话中的三个关键内容:

        1、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

        中国已经设定了碳排放2030年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碳达峰,并非仅有数值含义,还包含能源结构、发展模式顶层设计,以便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基线。既要以碳排放总量的绝对值衡量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起步值,验证实施硬核技术的降碳能力,更要预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否不受降碳目标约束。从现在至2030年达峰仅有7年时间,在这个关键时期应该完成的碳排放评价基线、挖掘硬核技术均需加大力度,实现关键要求。

        2、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中国进入碳排放双控期,必须从减污降碳、节能降碳、单位GDP碳排放量等多中心逐步过渡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的一个中心。需要以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绝对值作为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从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废物循环四个环节继续协同发力,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继续加快调整,完善节能降碳的能源发展结构和发展方式,向一个中心转变。最关键之点,是逐步改变单位GDP的碳排放指标应用,真正把碳中和目标所必须应用的碳排放绝对值指标,从评价2030年碳达峰目标开始,实现双碳评价指标一体化。

        3. 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要实现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需要在碳排放强度绝对值指标成为碳达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各行业、各区域、各企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标准化计算方法,实现评价指标可验证、可复制、可持续,并与国际方法和数据互联互通。碳排放强度必须以行业代表性产品、区域代表性能源结构为评价指标建立条件,以生产企业或区域为基础系统,确保行业、区域碳排放总量来源清楚、数值可查,分级求和形成的行业、区域、国家碳排放总量数据可供系统分析,即针对能源结构变化、区域发展模式创新、降碳硬核技术应用等各种情景进行输入、响应评价,以便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

        这一双控指示将导向3060目标的实现路径,将促进各部委在双控制度基础上形成合力,将统一各行各业和各省区降碳评价指标,使降碳硬核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力更为突出,与国际互认的碳市场建全之路更为通畅,促进真抓实干。

        二、建立双控评价系统

        全国各行各业当前的最重要任务是从建立双控评价系统开始,打造双控制度的核心体系。可以企业为最基础单元。

       1、企业双控评价系统组成

        企业双控评价系统由绿色设计、原辅材料、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废弃回收、服务导向六个子系统组成。从企业原有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出发,从新计算六个子系统分别产生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形成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评价基线,再根据应用硬核技术产生的降碳成效,分别对六个子系统产生的降碳效果和效益进行量化评价,产出企业年度碳排放评价报告,企业标准碳排放绿色声明两项成果。

        2、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核算依据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 2050)《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ISO14067-2018)《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产品全生命周期计算和报告指南》(GHG Protocol Product Standard)《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和框架》(ISO 14040)《碳中和宣告规范》(PAS 2060)

       3、系统闭合与边界

        碳排放评价系统必须保证总系统、各子系统闭合,各子系统实现闭合独立计算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总系统可使用评价标准对各子系统作用进行评价。关键点是确定边界。

      (1)运营边界:

        分为三类,分别是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消耗的外部输入的电力、热、冷或蒸汽生产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这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并非发生在组织边界内部,但应予以量化。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除了范围二之外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宜自行决定是否对其予以量化。

     (2)核算边界确定:

        核算边界确定一般依据《温室气体第一部分 组织层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ISO14064-1-2018)、《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及《企业价值链(范围三)核算与报告标准》等标准中规定的核算边界范围一、二及三识别和确定核算边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纳入类别详见此表规定。

        4、企业标准碳排放绿色声明

        开展企业标准绿色声明验证评价在于通过培育企业标准和质量保证、双控指标绿色声明发掘企标亮点、技术创新点、社会影响点,为发布企业标准年度评价公告,为评选“领跑者”提供基础数据。实现标准引领、生态优先、实现双控、国际互认。用实际行动缩小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任何有意愿的企业均可自愿对自身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标准公示绿色声明,并委托第三方验证机构进行绿色评价,并承诺不断提升企标绿色声明水平。绿色声明以依托硬核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为主线,说明绿色设计贯彻绿色低碳循环为宗旨,原辅材料选用实现从源头降碳,生产过程提升清洁化水平,产品使用融合降碳和人性化要求,废弃回收实现变废为宝,服务导向全面提升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双控意识。涉及政府绿电供应、环保监督、上游企业合作等跨界融合问题,也应在企业标准碳排放绿色声明中公布相关措施。

        5、企业碳排放年度评估报告

        需要在基线确定后,保持每年提供年度碳排放评估报告,需要由上级管理单位制定各项管理规定,并依照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和企业级对年度碳排放评估报告的不同应用要求,力争对各类降碳措施均予覆盖,进入碳市场,增加碳汇,有针对性的加强年度评估报告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企业碳排放年度评估报告应该与企业标准碳排放绿色声明互为响应,前者重在分年度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减少成效,后者突出全链条降碳,形成合力。

       三、落地互联互通平台

        一手创降碳效益,一手挣碳汇收益是互联互通平台的主要作用。在建立双控系统降碳前景看好的趋势下,建立互联互通平台是大势所趋,必须做到标准互认,数据互认,碳汇互认,显现绿色价值。

        各行各业均从树立碳排放管控意识,推动行业全方位减排工作,从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抓起。头部企业通过创新实践,建立碳排放管控相关措施,并通过供应链向上下游传导碳排放责任与实践,协助相关企业建立核算管控能力。

        构建面向本行业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从确定分区分类评价基线起步。在摸清本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上游零部件与材料,下游报废处理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管理体系,发掘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重点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管控措施。

        开发安全、可信、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交互系统,尽早完成与欧洲、美国碳排放数据的互为认可。在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流、能量流、排放流数据的准确采集及数据质量认证,并促进相关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流通与价值挖掘,满足各环节的碳排放准确核算。

        提高碳排放双控评价数据的透明性、适用性及权威性,启动以双控为主线的年度评估报告、企业标准领跑者、绿色声明、品牌推荐、原产地保护等选优措施。建立国际通用的本行业碳排放认证与验证机制,明确数据质量与数据披露要求,提高认证核算、认证流程透明度,促进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最终以碳汇收益衡量互联互通生态价值。

        以电动汽车全链条降碳为例,可以看到互联互通平台对导向决策和跨界融合的平台作用。《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报告(2021)》发布的数据,在现有政策情景、中度减排情景和强化减排三种情景下,纯电动车的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减排数据2060年相比于2020年水平均为80%以上;不同的减排措施中,电网清洁化的减排贡献最大,至2060年可贡献50%的碳减排;材料效率次之,于2060年贡献13%的碳减排;动力蓄电池到2060可贡献12%碳减排。

        由上可知,中国电动汽车降碳的三个有效方向是:

        1、电力低碳化是电动车降碳的核心要素。

        若全国电力因子达到四川的水平(四川绿电超80%),其碳排放下降70%;若以内蒙古电力因子计算,则运行碳是全国平均的1.7倍,此时电车的运行碳排放比燃油车更高,因此电力是否低碳是电动车降碳的关键要素。

        2、汽车轻量化的碳减排成效显著。

        若车身的钢全替换成铝,电动车和燃油车可分别减重583kg、656kg,其碳排放可分别降低25%和33%。

        3、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是动力电池降碳的关键。

        电池能量密度不仅能提高续航里程和用户体验,还能降低其碳排放,若电池能量密度从当前的平均140wh/kg提高至200wh/kg,则电池碳排放下降30%,若循环次数从当前的2000次,提高到3000次,电池碳排放将下降33%。

        三大潜力第一项靠地方政府,第二项靠制造企业,第三项靠上游企业,显示全链条降碳必要性的雏形。

        有关企业双控子系统的降碳作用如原辅材料: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材料(如钢铁、铝、塑料、橡胶)使电动汽车增加碳排放,产生黑色污染和白色污染,需要增加减污降碳措施。初估生产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85%;又如汽车减重措施,当汽车质量降低10%时,可以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6%-8%,百公里排放降低10%,轮胎寿命提高7%。对于新能源汽车,100KG的减重相应可以增加其续航能力约6%-11%;再如体现绿色设计的绿色工厂,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整个生产和运营环节的用电已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65%水电和35%风光电,从而将用电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1,000吨减少至0,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电能碳中和的汽车制造基地。从有降碳优势的电动汽车行业看,建立双控制度,重在立即起步,抓好硬核技术,用效果和效益赢得信心,就能实现全行业为双控制度做示范性贡献的目标。

        方向已经指明,合力正待形成,各行各业各省区建立双控制度的新阶段、新成就必将打开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生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