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碳排放必不可少,但当前,全球都在探索如何推动工业企业
节能减排,我国也不例外。2013年起,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7个省市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将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有效的
市场机制,允许试点行业的排放企业购买、交易,并且允许投资机构、社会资本进场交易。截至2014年12月7日,广东碳排放一、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配额1451.23万吨,总成交金额7 .93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8 .6%和60 .6%。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全省节能降碳的作用及效果已经显现。近期,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受访者表示,未来将探索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解决
碳交易当前面临的困难。
除了广东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差异大导致不同企业对待碳排放的不同态度之外,经济波动导致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所探索建立了应对经济波动性的配额调整措施。
不过,企业
节能减排意愿不强、碳资产意识薄弱,仍然是一大
问题。最近半年来,省发改委、碳交所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在广东各地举办了十余场专项培训。另一方面,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对碳交易奖惩约束机制,正在不断完善。目前,省发改委正加大对违约企业的处罚力度,除向社会公布违约企业名单并按试行办法进行处罚外,省发改委已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签署了《共建广东省碳排放信息共享机制协议》,违约企业相关信息将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社会信用系统,省属国有企业履约情况还将与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挂钩。
当前,广东省碳排放交易试点过程中,同时也在探索推动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工作,“林业
碳汇”已经纳入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允许控排范围内的企业购买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以抵减企业的部分排放,从而让部分产业资金通过交易的形式补偿造林营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造林营林主体的积极性,将企业行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