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贵阳也积极申请加入气候组织在中国推动的“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在它们的带动下,中国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低碳经济的各种实践。这些实践至少为我们实现低碳城镇化提供了一些基本方向:
第一,
低碳规划。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地,因此,低碳城镇化首先要保证低碳规划先行。规划要明确城乡、城内区域分工,解决工业不集中、居民区和工厂混杂的
问题,解决空间格局和社会格局中潜在的巨大浪费环节。有效的
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第二,低碳产业。产业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低碳城镇化必需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要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积极引入核电、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第三,
低碳生活。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上,从
交通、建筑和消费上实现减排目标。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
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结构;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等多种业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交通
节能减排技术,倡导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
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在低碳建筑方面,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
第四,
低碳观念。低碳城镇化能否顺利进行,低碳经济能否不沦为口号,归根到底,取决于举国上下能否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只有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中央政府树立低碳业绩观,地方领导树立低碳执政观,普通百姓树立低碳消费观,才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制度障碍,构建低碳经济
政策保障体系,进而使低碳城镇化顺利进行。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