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过程中必须消耗地球自然资源以求生存,但自然资源有限,再生速度远不及人类的消耗速度,因此,每个人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便逐渐减少。1990年初期,为探讨永续发展议题,一个自然资源的管理工具「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开始被提出并讨论。专家学者希望计算出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土地与水域产生的自然资源来供应其生存,并且可以在普及的技术运作下吸收处理其产生的废弃物。此外,也可以计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甚至全世界的人口,每年「需要多少面积」的土地与水域之自然资源来供应其生存并处理其废弃物。
全球知名的环境保护组织WWF(World Wildlife Fund),在每年所提出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中,计算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时,包括了农田(cropland)、牧场(grazing land)、森林(forest)、渔场(fishing ground)、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CO2 from fossil fuels)、核能(nuclear energy)、建用地(build-up land)等足迹指标。其中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所计算的
碳足迹,是计算每个国家的人,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的土地面积有多少,才得以供应每个人生存所需并自然处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
近年来「碳足迹」的名词不断出现,但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计算碳的排放量,事实上,足迹顾名思义就是行走历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就产品而言,在计算碳足迹时应包括:原料开採时期、产品製造时期、运送销售时期、使用时期、及丢弃后处置与回收时期等全程生命週期的总排放量。例如,2008年8月在北海道召开的G8高峰会期间,日本政府展示了研究推广中的食品生命週期碳标示,一张黏贴在便利商店饭糰上的标籤,标明了从原料取得、製造、
运输及销售过程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
计算产品碳足迹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企业初步计算碳排放量时多仅侷限于产品製程的碳排放量。但近几年,推动碳排放量盘查已有多年经验的国外企业也逐渐体认,碳减量责任不应仅侷限在自家范围,况且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大碳排放量,也不一定是製程阶段,例如高耗电或耗油产品,往往是在被使用阶段时的碳排放量最大。因此,企业已开始思考计算碳足迹时纳入供应端与产品输出端,一起推动碳减量。
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与碳标示,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有莫大的帮助。例如生产者可从产品生命週期的每个阶段去寻找可能的减碳空间,而消费者则可藉由商品的碳标示,来决定选择购买对环境友善的商品,并且瞭解日常消费行为对于环境造成的衝击程度。因此近年来商品碳足迹标示在各国可说是蓬勃发展,例如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于2009年7月16日宣布将实施永续产品指标,要求其供应商提供产品生命週期的环境资讯,此举预计将影响沃尔玛10万个供应商。沃尔玛会将这些讯息与价格一併标示在标籤上,供消费者了解。另一家大型的零售商-英国特易购(Tesco)也已经自2008年春季即开始标示部分产品。这个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将十分深远,因为
台湾是一个外贸导向的国家,未来许多国际买家在下订单时,将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碳排放资讯。国内业者若无法配合提供相关资讯,届时可能就会丧失许多商机。
总而言之,地球碳总量已超过自然的涵容能力,企业的碳足迹,也包括产品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排放量,透过计算并分析碳足迹时,可评估产品于各个生命週期中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大小,进而使企业瞭解生产低碳产品的责任与减碳的关键热点(hot spot),这将是产品碳足迹未来重要的应用目的。
以英国WALKERS洋芋片为例,如图1所示,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包含从栽种马铃薯开始、製成洋芋片、包装、配送、回收处理),每包洋芋片(60g)全程会产生80gCO2e,其中以栽种马铃薯28.8gCO2e排放量最多,其次为包装过程27.2gCO2e,由此资料显示,栽种马铃薯与包装过程为产品减碳的关键热点(hot 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