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金融
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在平行论坛上,国内外嘉宾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法则与激励机制”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与讨论。
IFF 理事、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IFF 联合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IFF 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IFF 副理事长、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IFF 副主席、摩根士丹利全球副主席、意大利前财长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清华大学中国碳
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IFF 理事、埃及投资部前常务副部长、德国海德堡
水泥旗下苏伊士水泥公司董事会主席安雅山,Qair 冰岛公司董事长、Taurus slf 创始人兼董事长特里格维·索尔·赫伯特森参与小组讨论。
会议由IFF 副主席、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主席埃德蒙·阿尔方戴利主持。他指出,气候是全球的公共产品,要通过公共参与来得到解决相关
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调动各种公共参与。作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能源,其趋势应向着减碳、低碳、零碳方向迈进。
洛朗·法比尤斯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国际社会正在面临是否能够履行过去承诺的信任危机。而即将召开的COP28将需要聚焦三个领域:第一,需要完成对过去的评估,为COP28的下一步行动调整提供必要框架。第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能源。第三,加速保障发展中国家获得金融支持和绿色技术,尤其是要落实过去承诺的1000亿美元支持资金。
阿代尔·特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欧盟推出的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通过一种价格的设计实现全球的相应调整。他呼吁中国与欧盟应该一起来参与碳定价工作。他提出可以将CBAM的收益分配给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周小川总结了当前气候变化遇到的三方面挑战:地缘政治局势导致气候问题优先级降低,大企业的
减排积极性减弱,公民的认知和觉悟有待进一步提高。他表示,更明确的规则和激励机制可以更加有效保障减排降碳。周小川还总结了中国在风光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优势,同时指出中国在单位能耗以及居民参与方面的不足。
吕学都认为,规则的履行比制定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援助方面承诺应该更好地去落实履行。吕学都说,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它的影响未必是那么积极,它更多需要在全球层面来进行这种磋商和协商,否则可能会给很多国家之间带来矛盾和冲突,也会导致很难落地执行。在谈及中国在双碳相关规则和激励时,他认为,中国在覆盖面和力度上所做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戴青丽表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IRA) 是美国史上通过的最大的气候法案,目标是在 2030 年之前,将经济生产领域基于 2005年的
碳排放降低 40%。她指出,最新的研究显示,该法案未来十年所需的支出或将达到 1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将在技术创新、气候投资等领域产生乘数效应,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认为,应该将公共参与和私营领域的企业投资结合起来,降低
碳减排的价格曲线。他赞扬了中国在绿色能源发展的全球引领作用。同时,他认为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中存在保护主义的部分需要各方加强协调。
安雅山围绕水泥行业的低碳转型做了分析。他认为应考虑不同地区与行业的需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全球碳定价体系,避免碳泄露,确保平稳过渡到净零经济。安雅山指出,应支持低碳的生产技术创新,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并在建筑相关
法规与公共采购中为低碳产品创造市场需求,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