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城镇化过程是“高碳”还是“低碳”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为城镇化是一个“高碳”的过程,因为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的粗放外延模式,特征就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环境资源代价大,不可持续
问题突出。近两年,中国已经抛开城镇化的弊端,转为积极推进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在潘家华看来,这样的城镇化过程有助于减少
碳排放。潘家华被认为是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曾应邀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讲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潘家华表示城镇化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这样的效率会比乡村更高。所以要低碳的话,城镇化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2014年,我国选取了
河南省洛阳市、新郑市、禹州市、兰考县进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另一方面,潘家华认为低碳是城镇化的一个
难题。绿色、循环、智能等,都可以用“高碳”的形式实现。比如处于干旱区的兰州,为什么公园里郁郁葱葱?就是靠电把黄河水抽上去浇灌,说到底就是“高碳”。所以,真正的刚性约束就是碳,如果能把碳减下来,其他的一切都不成问题,这才是关键。我们的低碳化如果要在2030实现目标,低碳城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饱和,就得提升效率、改变能源结构,把碳实现绝对量的
减排。这就要求以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来审视城镇化进程。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