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助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弯道超车|把脉中国经济

2023-11-16 11:04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段宏波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调,专节对“双碳”工作作出系统性安排,这意味着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既定战略。鉴于我国能源系统对传统煤电的依赖较强,工业占比较高的现实,短期内经济与排放脱钩的难度较大,依赖于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变革。而作为减排微观主体的企业,将必须承担发展与减排的双重属性,那么如何在低碳转型中捕获新机遇,赢得绿色高质量发展,便成为了企业亟待直面的挑战。

  一、碳标签是应对气候减排挑战的有力抓手

  碳标签是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一种标识,用于显示其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这种标签的目的是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产品或服务的环境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可持续的购买决策。

  碳标签最早于2006年在英国推出,并于2007年3月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标示碳标签的产品,产品包括薯片、奶昔、洗发水等消费类型,当前已被推广到超过2500种商品,包括百事可乐(PepsiCo)、博姿(Boots)、Innocent、马绍尔(Marshalls)、特易购(Tesco)、吉百利(Cadbury)、哈利法克斯(Halifax)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已根据巴黎协定净零排放目标(PAS 2050)完成了产品/服务的碳足迹评价。

  目前,国际上碳足迹标签多数为自愿性标签,以碳信息披露为主,但也涉及强制性标签机制,如法国于2011年颁布的一项相关法令要求在法国销售的产品(消费品)必须公布其碳足迹。产品/服务碳足迹评价主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或相对成熟的方法学(如PAS 2050),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与饮料、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及电子产品等。此外,大多数的碳标识以政府推动为主,由政府机构或政府委托外部机构进行管理,也有个别国家是由民间和市场推动的。但企业无疑是碳标签的实施主体,也是其实施的主导助推力。

  二、国家需充分借力‘碳标签之东风’推动消费端低碳转型

  当前,日本、德国、美国、韩国以及泰国等都于2008年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碳标签计划,2015年10月30日中国香港产品碳足迹标识正式启动,标志着香港开始实行产品碳标识制度,为香港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注入了新活力。

  事实上,欧洲是碳标签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一些国家的政府鼓励或要求企业提供产品的碳足迹信息,以便消费者加强对气候友好产品的认知,从而做出更绿色的购买决策。在北美地区,一些公司和行业组织开始自愿采用碳标签,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普及碳标签的尝试,但尚未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的碳标签标准。

  近几年来,一些亚太地区的国家也开始推行碳标签(例如,国际专业的碳信托机构Carbon Trust已经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成功),但在整个地区范围内尚未普及。我国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没有建立统一碳标签体系和市场推广方案。但是我国先后推出“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低碳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指以产品为链条,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向社会推出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这实际上为碳标签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基础。

  三、碳标签有效帮助企业占领低碳转型制高点

  对政府而言,通过明确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碳标签既可以使消费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励绿色消费,也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更可持续的生产和供应链实践,继而从消费侧推动气候变化减缓。

  但政府在实施碳标签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行业及市场特征,因为需要尽可能规避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能对环境和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对生产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服装等)而言,碳标签的实施有助于降低环境影响,但将显著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从而降低消费者福利;而对于研发密集型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子通讯设备等)而言,碳标签政策则可鼓励绿色企业扩大其市场份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当消费者的环保支付意愿较低且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不激烈)时,政府应该设定一个相对较低的认证标准诱导全行业采用;反之,政府应该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选择性地诱导行业内的高效率企业采用认证(即部分采用)。这意味着在进行具体碳标签机制设计时需要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

  从企业角度看,其可以将环保作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通过在产品上贴上碳标签,提高其在环保意识增强的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行业内竞争企业在产品环境可信度或品牌口碑方面的异质性,碳标签的存在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通常,低可信度的中小企业比高可信度的大企业更有动力采用认证,从而提高产品可信度并扩大市场份额。因此,标签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企业成为市场领导者,助力其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考虑碳标签对行业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影响,标签通常会提高认证的绿色产品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但可能会伤害未获得认证产品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因此绿色技术落后的企业和环保意识较低的消费者可能会反对碳标签政策的实施。这也是政策体系设计和企业碳标签制度发展时需要考虑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赛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