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全面进入供暖季之际,国内单台核电机组的最大居民供暖面积纪录再度刷新。澎湃新闻获悉,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位于黄海之滨的
山东海阳核电站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直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
据澎湃新闻了解,这是国内核能供热实践中首次实现“双城”模式。此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核能供热,并非一项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成熟的应用。目前,全世界400余台在运核反应堆中有超过1/10的机组已实现热电联供,且已累计安全运行约1000堆/年。
山东海阳迈出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第一步。2019年11月,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7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投运,“暖核一号”一期项目成为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工程;2021年投运二期项目,核能供热覆盖海阳市全城区,当地彻底告别燃煤取暖历史。今年11月15日,“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开启第五个供暖季。
海阳核电“暖核一号”三期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核能商用供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区域的接续突破。更远期,《山东省核能发展建设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核能供暖面积力争达到2亿平方米。
“暖核一号”厂内换热站
当前,国内供暖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和天然气,核能供热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开辟新路径。数据显示,“暖核一号”投运以来,累计提供零碳热量456万吉焦,替代原煤消耗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同比核能供热前,海阳市供暖季空气中PM2.5下降了16%,天气优良率上升了17%。
渤海之畔,
辽宁红沿河核能供暖项目已于今年开启第二个供暖季。据测算,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每年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二氧化硫60余吨、灰渣2621吨,环保效益显著。
2021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
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运,供暖面积46万平方米。到“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能够满足当地约400万平方米供暖需求。
核能项目正从以往单一的供电向供暖、供汽、制氢、海水淡化、制冷等领域发展。安全性和经济性,是核能综合利用能否规模化发展的首要考量。
澎湃新闻此前走访海阳核电时了解到,核能综合利用的热能传输以“传热不传质、多级物理隔离”方式实现,无放射性风险。核电厂热电联产主要是从核电机组抽取高压缸排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用户。整个过程就像烧煤煮饭,煤渣子并没有到锅里,有锅作为隔离,核能供热就相当于隔了五层锅。在此过程中,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确保核能供热安全可靠。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开展的联合调研,从经济性来看,核能供热(包括供暖、供汽)成本与燃煤供热相当,较燃气供热具有优势。根据当前已投运的海阳核电、秦山核电供热项目,并结合新建核电项目同步考虑核能供热进行成本测算,核电机组热电联产出厂热价约为 30-40 元/GJ(不含厂外投资),在动力煤价格1000元/吨以上的情况下,核能供热具有成本优势。大型核电厂反渗透海水淡化成本约5-6元/吨,与商用海水淡化项目成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