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来受邀参加在天津召开的“点燃数字创新引擎 打造滨海新质生产力”的会议,因为退休了专门在家(简称专家)准备了发言稿,但没有用得上,发在这里供感兴趣者阅读。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已经成为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这不仅意味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已有解释众多,可谓见仁见智。
本人以为,关键是如何解释“新质”这个词。因为中文中并没有“旧质”一词。因此,可以把“新质”理解为组合词。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可理解为时间、理念、技术等方面的新。
所谓时间上的新,用得多的分别有:新的一天、新的一月、新的一年、新时代等等;
所谓理念上的新,用得多的有:这个理念落后了,不能用“老经验解决新
问题”,不能用农业时代的理念解决工业化时代的问题等;
所谓技术上的新,用得多的是先进技术,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之所在。事实上,技术也可分为技术思路、技术、装备(技术集成)和技术体系等。
“质”,当然是指质量,是相对于数量而言的。一般而言,经过数量的积累才能有质量的提升;但并不是必然过程,在一些地方可能只有数量的积累而没有质量的提升,这也是需要避免的。
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指用新技术(当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或数字技术)支撑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新质生产力则属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范畴。
如何以数字创新作引擎,打造滨海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数据赋能、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安全有序、系统推进、协同高效的发展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所有这些,为打造天津滨海新区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将数字化
碳中和落实落地,提升滨海新区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实际出发。滨海新区曾有生态新城建设的实践,本人就有两本这方面的书;没有退休前曾参加欧盟的绿周,去介绍中国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看到隔壁的会议室UNEP的专家在讨论“泰达废物交换俱乐部”的做法,上述方面是泰达推动数字化碳中和的基础。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远景目标,已成为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讨论滨海新区数字化碳中和,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以实现滨海新区的产业链延伸、延链强链、优化布局,实现企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集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乃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滨海新区,是数字化碳中和的落地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免税区、环保产业园、循环经济园区、生态产业园、低碳园区、自由贸易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成为我国各地的“一把手”工程。尽管占地不等、龙头行业领域不一、产业链供应链不同,但均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有关研究发现,我国各类园区超万家,其中国家级与省级园区2500多家,贡献了全国经济产值的50%以上,排放约31%的二氧化碳。随着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各地已由“捡到篮子就是菜”升级为产业链招商、延链强链;产业由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发展向低能耗高效率环境友好型转型升级;管理也由“拍脑袋”向智能化迈进,开创协同共生共赢的发展新局面成为大势所趋。
数字化,是以数字形式来记录、计算和运用的过程,是管理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将信息转变为可量化的数字或数据集,建立模型进行统一处理和应用的过程。数字经济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大模型、云计算等的分析、挖掘,监测新区和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状态,并进行动态调整。“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产业基础现代化的软件包,离不开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和供需平衡,也离不开数字化。无论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是智能化、城市“大脑”,都需要数字化基础的有力支撑;提高碳生产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提升数字化水平。
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以来,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要坚持动态平衡、整体协调、节约优先、创新驱动等发展原则,处理好发展和
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国家发改委已发文要推进该项工作。中央层面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地落实。
天津滨海新区也已相应推出数字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或行动方案。无论数字化还是碳中和创新驱动,均要摸清家底,依据中央的整体安排,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制定符合天津乃至泰达自身实际的施工图、工笔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以能源低碳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实现管理流程再造,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实现
节能、节地、节水、减材、减污、降碳协同。
数字化碳中和落地,要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要避免“面子工程”,只搞一个数字化的展示屏,那样会增加能耗;而要开辟新领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体现在价值链U型曲线上是,要提升底部、延伸两端、替代先行。提升底部,就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品牌;向左延伸,要拥有更多的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标准,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向右端延伸要紧盯
市场、占有市场,围绕产品提供市场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升级可从进口(境外输入均是)替代做起,通过生产智能化、分工网络化、产品定制化、过程绿色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培育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滨海新质生产力,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聚焦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抓手,坚持强企业、抓重点、厚基础、建生态,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推动经济、人才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走深向实,助力滨海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需要提出的是,数字化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工具,而碳中和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当然可以转化成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压力变动力”,关键在于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新的领域打造新的竞争力。
最后,祝会议取得预期成果。并感谢参会的信息技术型企业,既能脚踏实地,“关注菜篮子”,降低公众的消费成本;更能面对星辰大海,“上天揽月”“下洋捉鳖”,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带动滨海新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新气象,并为清洁文明世界贡献滨海新区的新理念和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