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当地时间12月13日正式闭幕,并达成《阿联酋共识》。
《公约》秘书处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在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举行,这是兑现气候承诺和防止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的决定性时刻。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蓝厅观察》记者专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气候行动协调员。
强化国际合作 提升气候行动整体有效性
为期两周的迪拜气候大会,首次对《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气候行动进展进行全球盘点,评估实现《巴黎协定》宗旨和长期目标的集体进展情况。全球盘点也是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机制。
本届大会主席国阿联酋此前将大会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设定为当地时间12月12日11时,原计划在期限内完成《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但因许多缔约方认为协议案文“不能完全回应他们的关切”,同时各方存在“严重对立和分裂的观点”,迪拜气候大会经过“加时”阶段,在13日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共识。大会的最终决议获得198个缔约方的一致同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气候行动协调员莫扎哈鲁勒·阿拉姆在接受《蓝厅观察》记者专访时表示,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为各方在2025年提交下一轮国家气候行动计划提供了信息。大会达成的全面决议,将支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提升气候行动的整体有效性,以实现《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同时也将增进各方在谈判过程和成果共识中的互信,这对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危机非常重要。
发达国家应充分兑现承诺 弥补资金缺口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排放量大的发达国家必须首先采取行动,迅速减少排放,较富裕的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2023年适应差距报告》指出:根据模型估算,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资金约为2150亿美元至3870亿美元,而2021年这些国家从发达国家收到的适应资金仅有约210亿美元,较2020年还下降了15%,资金缺口高达1940亿美元至3660亿美元。本次气候大会正式启动了损失和损害基金,目前各方也已筹集超过830亿美元融资承诺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但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承诺还需尽快转化为行动。
阿拉姆对《蓝厅观察》记者说,下一步就是确定基金的运作方式、制定获得基金的规则和程序,包括已经承诺捐款的国家应兑现其在捐款前所作的承诺。重要的是,必须立即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应对损失和损害。各国必须采取行动,履行其目前在所有领域的承诺,并展现更大雄心。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行动
本次大会达成的决议文本中,首次纳入了有关化石燃料的表述,呼吁各国以公正、有序和合理的方式从化石燃料转型。
大会期间,中方发布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报告,描绘了中国实现能源转型的路径。此外,中国还牵头发起“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倡议、加入“自然与人类高雄心联盟”……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在迪拜气候大会期间频频“亮相”,展现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决心。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9日表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他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迄今,中国的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未来将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他也指出,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了形式多种多样的支持、帮助与合作,今后中国将继续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合作。
在接受《蓝厅观察》记者采访时,“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发展倡议,现在这一倡议也有了“绿色”的底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建设了非常重要的“绿色走廊”,这将给世界的绿色转型带来益处。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环境事务高级官员尼科洛娃接受《蓝厅观察》采访指出,中国为实现零碳付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许多创新性举措。中国制造的氢能源智轨列车从上海“出海”马来西亚,中国在构建零碳未来的过程中引领着世界。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对《蓝厅观察》记者表示,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正当其时。中国能源转型的速度、街道上飞驰的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世界各国能够齐心协力,就有希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人类需要和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美丽中国建设所倡导的。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接受《蓝厅观察》记者采访时透露,明年将在中国举行“共同金融”峰会,以加大气候变化融资力度,更表明中国愿意携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