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碳
市场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国际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面向国际的
碳交易场所,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与区位优势为参与全球碳交易提供了广阔舞台。下一步,海碳中心如何利用海南自贸港独特优势,推动我国在国际
碳市场上取得更大发展,12月1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的“助力国际碳市场建设研讨会——海南自贸港的机遇和挑战”上,来自境内外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海南自贸港参与建设国际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为国际碳市场建设提供更多海南经验和智慧。
中国绿色
碳汇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总经济师杨超在会上指出,当前自愿减排机制可以在碳避免和碳清除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当前自愿减排系统的碳价在下降,包括国际和国内都呈下行趋势。
截至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可参与全球性(
CDM、VCS、GS)、全国性(
ccer、CGCF),以及区域性(FFCER、PHCER、BCER)抵消机制中的碳交易。从分类来讲,现在国际和国内部分常见的自愿减排机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洁发展机制,即大家熟悉的CDM。第二,属于独立运营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已注册了1923个VCS项目,中国的林类项目注册了46个,签发了42个。此外还有尽快重启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杨超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自愿
碳减排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林业和土地的变化始终受到国际青睐。期待下一次CCER能够把森林经营放进去。
中国要在全球碳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首席顾问支持组核心专家张建宇在会上表示,自《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以来,各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
政策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方兴未艾。但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可以通过新的机制进一步丰富碳市场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筹划更多资金。
关于“一带一路”碳市场的发展,张建宇表示,当前已经做了很多模型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在“一带一路”碳市场中起到作用,很明显需要一个公开、互相链接的市场。此外,中国通过高质量的制造能力,把一个资源禀赋的
问题转化为生产的问题,为世界提供高质量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中国作为全球绿色推动的核心,要在全球碳市场、碳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
多因素影响欧盟碳市场价格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碳研究组分析师宋雨彤在会上介绍了EU 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历程、碳价走势以及未来走向。
宋雨彤表示,EU ETS覆盖了4000个左右企业,其中涵盖了1.3万排放设施。根据2022年排放的数据来看,EU ETS覆盖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4亿吨。EU ETS从2008年正式运行开始,通过分析其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看出,其有一个明显排放下降的过程。
而对EU ETS的价格进行长期预测分析,要考虑市场本身的平衡、未来的减排技术和减排成本,还有每年整体的市场情况。而随着未来市场趋紧,市场整体累积赢余的配额也会逐渐变小。
宋雨彤指出,2027年将会推出EU ETS2,主要是聚焦于公路
运输业、建筑业和一些不是特别大的工业以及工业燃料的使用,即建立EU ETS2的机制。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气候变化联盟有关倡议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0多个,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万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长期资金的持有者,比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包括国家主权投资基金都在关注和参与全球碳金融。
柴麒敏指出,中国建成了全球新能源装备产能规模最大,装机容量最大,同时也是产业链最为完备、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此外,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全球第二,多项指标位于全球前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管是从现在的国际趋势,还是从国内政策推动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来看,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