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
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
经济低碳化是同绿色增长适应的。什么是绿色增长呢?绿色增长是指无污染的增长,无论对工业、农业、服务业来说,都应该是清洁生产,废水、废气、废渣,其中可以净化的,成为可以再利用的,就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的重要内容。
绿色增长该怎么看?第一、清洁生产。第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物资要回收,回收符合循环经济,也符合绿色经济。关于废品的回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澄清:从事物资回收行业同生产部门没有区别,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和生产工人一样,都在创造财富。
如果没有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全国一年要多砍多少树?怎么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纸张的需求呢?如果没有破铜烂铁的回收,全国一年要进口多少金属?否则就不能够满足对金属的需求。所以,传统的概念,把他们看成是捡垃圾的,实际上,物资回收者和生产工人同样重要。还有就是上饭馆吃饭,上小摊子上吃饭,做饭做菜的是食品加工者,如果他们有工厂,饭菜能卖,卖盖饭,那不是跟食品工厂一样吗?同样他们都是食品生产工人,只不过食品生产工人的产品是在商店里卖,他们是在自己饭馆、小摊上卖。
什么叫绿色GDP?如果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是没有经过净化的污水、废气、废渣,一旦排放出去以后,还需要进行再处理,再回收。在计算GDP的时候,因为有废水要重新处理,应该从增长的GDP中扣除这一块。简要地说,绿色GDP就是扣除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扣除了环境治理的费用以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GDP。
我们应该有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低碳的产业结构关系到绿色增长和绿色GDP能否实现的
问题。中国要建立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体系,仍然是有待于完成的任务。关键问题是,中国低碳技术的创新是严重不足的。有四个原因:
第一、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低碳技术创新得有个
市场主体,主体是谁?是政府还是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但现在专门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很少。政府也起作用,但是政府工作重在规范、引领、扶植和监督。
第二、中国的低碳结构之所以难以形成,还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创新技术动不动就被偷窃了、假冒了,这是企业界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如果不治理整顿,中国的低碳技术创新很难有出路。
第三、低碳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这怎么办?必须加快培养人才。低碳人才是哪个系培养出来的?没有专门的搞低碳的技术和管理的院系。所以说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培训来培养。
第四、重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开发,并需要有适宜的制度条件,这将在改革中实现。我们现在经常谈红利,其实所有的红利都是潜在的,潜在的红利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挖掘它,让红利变为现实。低碳带来的红利是具体的:环境清洁了、身体健康了、疾病减少了、社会和谐了,这都是红利,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要懂得,低碳会带来红利。社会和谐,怎么讲?一个工厂天天有噪音,天天排废气,老百姓就骂你,想办法抵制你,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加强环境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
中国不仅需要低碳结构的调整,而且需要产业升级。低碳的结构调整实际包含了三个内容。第一、关停一批高
碳排放的企业。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多渠道解决下岗工人的安排,这就是地方政府遇到的一个矛盾。它们往往明停暗不停,你来检查,我就打开环保设施;你不来检查,我就不开了,因为费电,因为成本高。
第二、新建企业中采用低碳技术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要牢牢把好这个关。
第三、现有的企业中,如果发现它的产品被购买者消费后会增加碳排放,应该停止生产这部分产品,其他产品照常生产。
还有,降低碳排放最好把产业结构调整,同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这是重要任务。现在老说,沿海成本太高,沿海的工厂可以向外迁徙或向内地迁徙。首先讲向外迁徙,在中国因有污染,不让办了,迁到东南亚去办厂,东南亚那里也是有人居住的,全世界碳排放的总量一样增加。迁厂不应是简单的位移,简单的位移还是污染。所以应该鼓励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升级。
在低碳化过程当中,结构问题比GDP总量问题更重要。2010年我在日本东京、大阪两个地方考察,中国大使馆的一位参赞一路陪我。他说,从外表上看,他在东京工作了几年,城市规模没大变化,十年前东京规模就这样,可是你走进每个家庭去看,家内的装备全变了。家里厨房是智能化的,卧室是智能化的,卫生间也智能化了,又
节能,又低排放。它的工业已发展到这个水平,我们和日本比,还有一段距离。别看我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了,但是论结构,比如低碳的结构方面、设备制造的结构方面仍不如日本,所以还需要努力赶上。